昨晚吹了一夜的空調。早上五點多醒來,簡單洗漱后,拉著狗狗出去遛了一圈。一路上,狗狗吐著舌頭,不停地喘氣,而我也出了一身的汗。
早上的溫度并不低。據天氣預報顯示,這天的最低溫度也有27°,而體感溫度,則要比天氣預報上顯示的溫度高得多。
遛狗的時候,我想著小時候度夏的趣事,思緒一下子拉到了四十多年前的鄉下。
四十多年前的鄉下夏日,沒有空調的童年,卻藏著最生動的消暑記憶。
八十年代初期,農村家庭還沒有空調。條件好的家庭,有個落地扇或者吊扇,就已經很不錯了。大多數家庭度夏驅熱的方式,一把蒲扇和一大盆涼水:熱了,扇扇扇子,再熱了,就把毛巾放在水盆里浸濕,擦把臉降降溫。
“扇子有風,拿在手中。要想來借,等到立冬。”在小時候,每到夏天,這首打油詩便是最流行的順口溜了。
小時候,小孩子度夏的另一個方式,就是下到坑塘里洗澡了。
那個年代,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幾方坑塘。我們村也不例外,有東坑(也稱大坑,是村里最大的坑塘)、西坑、沙坑、窯坑、圓坑。圓坑在沙坑的東側,兩個坑塘一路之隔,因為形狀呈不規則的圓形,所以叫作圓坑。而窯坑,則是村里集體取土燒磚后,留下的坑塘。因為那時降水豐沛,地下水水位較高,蓄水后,也就成了一個不干涸的坑塘了。
在兒時的記憶里,這些坑塘水都不淺,水里也都有魚蝦。游泳時,在坑塘邊的縫隙里摸小魚小蝦玩兒。若是摸到了小蝦,拿在手里使勁拍兩下,然后掐頭去尾就吃了。
吃鮮蝦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感覺有點咸,微腥。
這種味道深藏記憶,至今還在味蕾上跳動。
其實,大人是不允許我們小孩子下水游泳的,怕水深淹死人。
我們村的那個圓坑里,就淹死過一個小孩子。
大人們為了阻止我們小孩子下水游泳,村里流傳最多的一個說法,就是坑塘里有淹死鬼。淹死鬼為了托生,就會找替身。找到替身后,就趁著替身下水時,從水底下拉著他的雙腳,使他溺水而亡。
替身溺水而亡后,他的靈魂出竅留在水底,與原先的淹死鬼完成水下交接,成為這方坑塘里新的淹死鬼。原先那個淹死鬼則進入輪回,投胎做人。
新的淹死鬼在坑塘里尋找新的替身,周而復始。
關于淹死鬼的故事,在那時的鄉下傳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可以具體到某村某人撒網捕魚時,撈出過淹死鬼。而淹死鬼的形狀,根據不同的描述,有說像沒毛的猴子,也有說像有尖利爪子猴子,反正類似于人形,又和人形有質的區別。
至于淹死鬼到底是什么形狀,身邊的人沒有見過,所以,各說各的見聞。
雖然大人們不讓我們小孩子下到坑塘里游泳,但孩子的天性好動,還是忍不住偷偷來到水邊,下到水里玩一會兒。
待到玩兒夠了上岸,回到家里,大多是逃不過大人的一頓好打。至少挨頓罵是少不了的。
那時的小孩子沒那么金貴。因為兄弟姊妹們多,屬于散養,所以,大人們管理孩子的方式也比較粗放,且較為統一,大多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樣的格言。
所以,小時候挨打挨罵,屬于常事。比如下坑塘游泳吧,被大人知道后,一頓懲罰是逃不脫的。
現在想來,大人比小孩子聰明,他們都知道游泳后,只需輕輕地在胳膊上一劃拉,便有一道白色的印痕,這便是游過泳的明證。
而今,村里那幾方坑塘早已被填平,或蓋了房子,或種上了莊稼,都已不復存在了。2507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