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廣州老城區,總能發現驚喜:不少曾經斑駁的老舊小區和街道,悄悄換上了新模樣。
像北京路商圈里的昌興街,這條藏了百年的老街,如今徹底變了樣——成了既能觸摸歷史,又能感受煙火氣的特色街區。
而這樣的改變,正在廣州老城區的各個角落里慢慢鋪開。
01
昌興街:百年老街里的新潮流
緊鄰新大新百貨的昌興街,是廣州少有的保留著深厚歷史底蘊的老街。
里面再也不是過去的陳舊模樣:路面干干凈凈,外墻立面修繕一新,并巧妙融入了現代設計,復古中透著新潮,和不遠處的北京路步行街遙相呼應。
如今,不到200米的街上,藏著不少寶藏小店:特色美食、手沖咖啡、文創手作,還有老廣熟悉的老字號鐘表店,隨手一拍都是大片,成為了不少年輕人打卡拍照的圣地。
更妙的是這里的文化味:離新青年社舊址50米遠的 “新青年創享社”,用展覽和體驗活動,把《新青年》雜志在廣州傳播革命思想的往事講給大家聽,讓老街的故事更有分量。
02
微改造:給老城“繡花式”煥新
昌興街的變化,是越秀區舊城改造計劃的一個縮影。
從2016年開始,越秀區就對遍布的老舊小區下功夫:修基礎設施、整建筑外觀、挖掘文化故事,一點一點讓老城變樣。
比如三眼井社區,不僅翻新了墻面、通了消防通道、改了雨污管道,讓居民住著更舒服;還挖出了“貢院文化”“客家文化”,重現了三眼清泉,讓歷史文化得以傳承。
而在未來十年越秀區的更新計劃里,除了少數區域收儲重建,大多地方都靠這樣的“微改造”和自主重建為主。
效果很明顯:居民住得更舒心了,社區里多了休閑的地方;商業氛圍也提升了,像昌興街這樣的地方,游客來了,人氣就旺了。
更重要的是,老建筑、老故事被留住了,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的根,也就保住了。
03
一街之隔,兩重天地
不過,同樣在北京路商圈,高第街、北京南路南關一帶,卻還是老樣子,和旁邊熱鬧的同慶坊、粵海天河城比起來,顯得格格不入。
高第街曾是全國第一條服裝個體戶街,見證了廣州第一代個體戶的打拼,如今卻有些冷清。
雖然挨著北京路,還藏著許氏家族“許地”這樣的老建筑,但街道舊了,房子也破爛不堪,業態也單一,多是批發內衣、襪子的小店。
這些地方其實藏著廣州的商業記憶,可現在不僅沒什么人氣,還拉低了北京路商圈的整體檔次。
雖然幾次想改,都因為產權太復雜,卡在了原地。
北京南路也是如此,像是南關電影院這座百年地標曾裝著多少老廣的回憶,如今改成了酒吧,外面看著潮流,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旁邊的騎樓和老小區依舊破舊,和一路之隔的同慶坊比起來,格外別扭。
04
老城改造,不只是“變好看”
越秀區老舊小區和舊城微改造,本就是想讓老城更宜居、更好看。
昌興街的成功,證明這條路走得通——不僅街道變好看了,也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更讓老居民找到了歸屬感,讓年輕人愿意來聽老故事。
但高第街、南關這些地方,還有不少挑戰要經歷。
首先,要解決產權問題。
不然改造方案再好也落不了地,像高第街很多房屋因為產權復雜,導致改造難以推進,只有理清產權關系,才能更好地進行后續的改造工作。
其次,要有整體的規劃。
不能東一塊西一塊地改造,要從整個片區的角度出發,統一風格,合理布局商業、居住、文化等功能區。
比如南關片區,可以以百年南關電影院為核心,串聯周邊歷史建筑,打造集文化展示、沉浸式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文旅街區。
把現在零散的小商店、小吃店整合升級成有特色的業態,既能延續夜間經濟的活力,又能讓老建筑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最后,要優化商業業態。
可以結合北京路商圈的定位,引入一些特色文創、餐飲、體驗式消費等項目,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
還可以挖掘高第街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線路,將許氏家族文化、商業歷史等融入其中,增加街道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總而言之,老城改造不是簡單的拆與建,而是關于城市記憶、生活和未來的平衡。
昌興街的成功,證明只要找準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老街區完全能成為城市新名片。
但更多像高第街、南關這樣的地方,還需要更精細的謀劃、更耐心的打磨。
畢竟,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新地標里,更在這些帶著煙火氣的老街上。
等著它們重新發光的那天,廣州一定會更迷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