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7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走筆”專欄發(fā)表記者王翔撰寫的文章《一座百年老樓如何煥發(fā)生機》。
六七月是上海的梅雨季,找一個不下雨的天氣出門是很奢侈的。工作之余,我會在徐匯衡復風貌區(qū)附近散步,感受城市的煙火氣。
衡復風貌區(qū)的老建筑像一本本打開的歷史書,而武康大樓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頁——一座船型老建筑,靜靜矗立在淮海中路與武康路的轉(zhuǎn)角處。無論晴雨,總有絡繹不絕的游客舉著相機,在馬路對面尋找最佳拍攝角度。
來自泰國的游客在上海武康大樓前打卡拍照。新華社發(fā)(陳浩明攝)
武康大樓始建于1924年。如今,這座百年老樓已成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而它的蛻變歷程,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上海在城市治理中尋求平衡的智慧——如何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改善居民生活,在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后依然保持生活的本真。
走進武康大樓,時光仿佛在這里打了個盹。現(xiàn)代化電梯與古樸的建筑和諧共存,干凈整潔的樓道里,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投下斑駁光影。我在這里遇見帶外孫玩耍的葛阿姨,她講述的生活變遷故事令人感慨:“當年嫁到這里時,梅雨天積水嚴重,樓里雜亂的電線像蜘蛛網(wǎng)。”如今這些煩惱已成往事,而這得益于兩次大規(guī)模修繕工程——2010年世博會前夕的初步修繕,以及2019年更為精細化的全面改造。
修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區(qū)黨總支書記柏祖芳回憶,當時設計方提出修繕計劃時,居民們并不理解。“直到一塊磚意外脫落,才真正意識到緊迫性。”相關部門多次與居民開會溝通,最終達成共識,同意修繕。
修繕期間,居民們曾詢問:“為什么修這么久?會不會修變樣了?”柏祖芳從修繕單位了解到,大樓修繕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每一塊紅磚都力求復原當年模樣,每一處細節(jié)都經(jīng)過精心考量。在充分了解情況后,居民對待修繕的態(tài)度逐漸轉(zhuǎn)變,甚至開始主動參與到修繕建議和社區(qū)治理中來。
室外空間的改造同樣充滿智慧。管線入地后整潔的天際線,背后是居民晾曬需求的妥善解決。近年來,居民代表、綠化部門和專業(yè)機構(gòu)群策群力,將大樓內(nèi)廢棄瀝青空間改造成迷你空中花園。家住花園旁的許益良自發(fā)成為“民間林長”,定期照料花草。這種居民自治的社區(qū)治理模式,成為上海“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理念的創(chuàng)新實踐與生動案例。
武康大樓底樓的老麥咖啡館,親歷了這棟歷史建筑蛻變?yōu)椤熬W(wǎng)紅地標”的全過程。談及選址初衷,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王斌說:“查詢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位置也是個咖啡館,我們就想重建這段歷史的聯(lián)結(jié)。”隨著社交媒體興起,這座百年老樓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面對游客增多可能帶來的擾民問題,咖啡館主動參與社區(qū)治理,還為居民提供優(yōu)惠套餐和專屬活動。
“游客眼里是風景,居民眼里是生活。”在這里,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融合共生。柏祖芳依然每天穿梭在大樓里,關注著居民生活的點點滴滴;老麥咖啡館繼續(xù)為居民提供便利;“民間林長”許益良照料的空中花園里,鮮花和綠植開得茂盛。這座百年大樓,將繼續(xù)見證屬于這座城市的獨特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