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hu.com/question/554628408
01
這個問題非常好,難得一見。
我搞點兒宏大敘事。
縱觀歷史,我蔥省有個很明顯的特征:
不會打仗,只擅長造反;
不出皇帝,專出反賊。
如果是兩支軍隊擺開陣勢正面對決,那山東往往一觸即潰,經常性被一波推平,從樂毅下齊七十余城,一直到韓復渠不戰而逃,兩千年來都是如此;
但在這之后,當新的占領者試圖建立新秩序的時候,他也往往被無窮無盡的土匪、強盜、游擊隊搞得筋疲力盡,從楚霸王到日寇,兩千年來也是如此。
典型的聚是一盤沙,散作滿天星。
同時,我蔥省還有個特點,喜歡盛世造反,非常頭鐵。
唐賽兒起義是大明永樂年,王倫起義是清乾隆年,都是兩個王朝國勢最強、軍威最盛的時代。
其實如果算唐大中之治后的黃巢、徽宗時代的梁山泊也差不多,不過這倆王朝完蛋得太快了…
對這個有趣的現象,我有一個解釋:山東,尤其是發展較早的魯中、魯西,往往以幾個十幾個村組成大約鄉、鎮規模的小集團,對往上的縣都沒有認同感。
這些民間集團會形成獨立甚至平行于官府的自發秩序,官府往往斥之為“邪會”和“邪教”,但拋開政治只論歷史的話,教派并無正邪之分。上帝二兒子的教是邪教,大兒子的教難道不是?
在山里收保護費的是強盜,在衙門收稅的就不是?
彼此彼此罷了。
所以這些小集團在面對戰爭時經常一哄而散——朝廷來來去去,跟我有什么相干?
而當新的統治者要建立秩序的時候,那自然就侵犯了“小共同體”的“私域”,所以才會遭到劇烈的反抗。
這也是為什么越盛世越造反,因為越是盛世,官府對地方的控制力越強,留給“小共同體”的空間越少。
大家當然承認皇帝老子的權威,但如果官府把手伸得太長了,超出了公認的職能(主要是收稅和訴訟,多數情況下還有官紳合辦的鄉學),那老鄉也不會慣著你。
而且山東地處兩京之間,極其重要,不像天高皇帝遠的西南兩廣,在山東,朝廷的力量也很強。
正是因為官府和民間都強,所以才容易矛盾激化惹出亂子。
這也是為什么山東人造反還有個特點:鬧事的人往往不窮。
黃巢是私鹽巨商,宋江是本地大戶,搞出巨野教案的大刀會領袖里面,劉士瑞是本村族長,捐納的監生,龐三杰家里有三百畝土地。就算不是豪強也是地頭蛇,官府都要讓三分。
地下秩序往往需要這些強者來維護,正是他們才有本錢帶大家造反。
如果具體到義和拳運動,那就更有意思了,教案遍布于全國,為什么只在山東,或者說冀南魯北的這一小片地區產生了義和拳運動?
這就跟當時本地的四個主要民間自組織(“小共同體”)有關。
02
第一當然是惹事的起源,天主教會。
值得注意的是,教會并不是甲午戰爭后才進入中國的,他是利瑪竇南懷仁時代就有傳承,鴉片戰爭后廣泛傳播。
在義和拳起源之一的河北梨園屯,據建國后整理的當地傳說,第一個本地天主教徒是位參加了捻軍的好漢,起義失敗后他逃回老家,無路可走下拜入教會尋求庇護,傳教士對找上門的清軍連蒙帶騙,把他保了下來。
大家一看傳教士夠意思,就紛紛入教。
義和拳運動前教會已經勢力龐大,人數眾多,形成了很多個教民村。
義和團戰爭的時候教民結寨自保,有個傳教士記載道,他附近的四個教民村拉出來了500個壯丁,裝備大量火槍,還有三門大炮。
實力之強可見一斑。教會傳教半個世紀,和本地人基本相安無事,各過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就算有爭議,也在官府的和稀泥下慢慢淡化。
直到甲午戰爭后,清廷虛弱,沒有了同時鎮壓所有人的權威,后來的傳教士仗著有列強撐腰到處惹事,來自不同國家的傳教士行事風格也差異很大,法國人答應的事德國人不認,逐漸激化了矛盾。
03
第二個大組織是拳會。
本地有練拳的傳統,拳派眾多,參與的民眾也多。其中最大的一支,也是后來義和拳的始祖,是梅花拳。
按理說拳會即便存在也不能光明正大,但直魯兩省占了全國武舉一半份額,練拳的人考中武舉后做官,退休后回到老家就是鄉紳,地方官對他們庇護本門派往往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拳會也有保護信眾的作用,因為拳會勢力廣大,遍布直魯蘇皖晉諸省,一個人如果犯了事兒,拳會可以送他去其他地方,一般官府也就查不到了。
這個作用在義和拳運動中非常明顯,拳民跑來跑去也有這個原因。
04
第三個組織是本地的民團。民團是官府支持建立的,合法掌握暴力,最為強大,但因為是官身,所以做事情比較謹慎。
義和拳爆發殺教民的時候他們庇護教民,義和拳失敗后遭圍剿時他們庇護拳民。
相對來說略親近拳民,畢竟很多民團成員自己就練拳,傳教士也確實霸道,讓人討厭。
05
第四個組織是本地的會道門,俗稱邪教。
不過他們在19世紀末這個時候沒有太大動作。
主要是他們之前太強,太大,被清朝重點打擊了,這時候普遍蟄伏回血。
清代前期山東最大的會道門是八卦教,它的故事相當傳奇。是康熙年間立教,然后迅速傳播,第二代教主甚至在雍正年間,靠花錢買官在山西某地當了十幾年縣太爺。
八卦教也廣泛傳播,就沒人管。一直傳到第四代,菏澤有個分堂堂主殺了人,犯了命案,官府查著查著發現了八卦教的蹤跡,大驚,立刻重拳打擊。
結果清廷在鎮壓中丟光了老臉,王倫清水教、林清天理教都是八卦教的余脈,天理教甚至幾十個人打進了紫禁城,氣得嘉慶皇帝大罵自古以來未有之事。
后來清廷拼命打擊八卦教,教徒們紛紛轉行,投奔梅花拳會和天主教會。
投奔教會是因為有傳教士罩著,投奔拳會則是因為拳會和會道門本就關系密切,拳會里有很多練氣功、喝符水之類的傳統信仰,而會道門也喜歡以教拳術來收徒弟。天理教的領袖馮克善,就是梅花拳的五代弟子,換個馬甲接著干。
所以義和拳運動發生在山東還真不奇怪。觀察當地的情況就能發現,教會和拳會其實是同一個生態位,他倆在某種意義上是“同行”,都是“有活力的民間自組織群體”。
正因為是同行,所以彼此之間下手才這么狠。這是非常“市場經濟”的,雙方打起來其實是“無形的大手”的推動。
相比于其他鬧教案的地方,冀南魯西地區的特點就在于原有的民間自組織和天主教會的生態位完全重合,不像南方的宗族、會黨,好歹有和教會共存的方法,不至于徹底激化矛盾。
在這個過程中,反而是地方官最冤種。
官老爺是來撈錢的不是來找事的,他們每次都想用軟硬手段壓住某一方,結果壓教民人家去找傳教士,壓村民人家去找拳會,地方官誰都惹不起。
06
最后兩邊搖人搖出一個庚子國變來,搞得不可收拾了。
相比教會來說,拳會要弱勢,因為他們的身份合法性不夠。
這個問題看他們名稱的后綴就知道了,官府承認的就是“團”,合法;
官府不認的就是“會”或者“拳”,不合法。
所以拳會鬧大了,會被清軍和教民聯合雙打。
拳會最大的挫折基本都是被清廷正規軍打擊所致。
這就是為啥拳民要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爭取清廷同情——只有得到清廷承認,才能和教會在對等情況下進行博弈,不然吃棗藥丸。
當代人一看義和團“扶清滅洋”,以為拳民都是愚忠清朝的傻子。
其實當代人才是傻子,反而是拳民聰明得多,他們深刻理解一個小共同體的核心訴求絕不是什么“為了本團體的利益而反抗官府”,而是盡全力和官府合作,獲得官府承認,再和官府一起欺負其他人。
就像中世紀歐洲的工匠行會全靠國王授予的特許權搞壟斷一樣。
原子化的現代人喜歡鼓吹“小共同體”,結果遇到真正的小共同體如義和拳,反而根本看不懂人家在干嘛,可謂葉公好龍,令人忍俊不禁。
結果“扶清滅洋”的口號真把一些滿洲貴族忽悠住了,想要拉攏拳民一起對付洋人。
實際上拳民往往一打起來就腳底抹油開溜,讓清軍自己跟洋人抗戰。
所謂義和團靠氣功面對洋槍大炮,其實如前所述,之前拳民和教民、清軍對戰的時候本來就沒少見識大炮火槍,大概率比八旗勛貴和翰林腐儒更知道現代武器的威力。
面對八國聯軍一打就跑更是很正常的思路——你清軍前不久還在跟我打生打死,現在一句話就讓我當炮灰?
我才不干嘞。光跑路而沒有反戈一擊就很講國族大義了…
等庚子國變后,教會大獲全勝,拳會大受挫折。
但拳會也因禍得福,蟄伏期間躲過了內戰、抗戰,熬過了饑荒、運動,又活過來了,本地60、70一代農村人,普遍有跟著師傅練拳的經歷。
而他的老冤家教會則因為一家獨大,成了焦點,屢遭打擊,尤其是在49年后的運動中遇到了真正的鐵拳,幾乎被打回到利瑪竇之前,三百年心血一朝成空。
甚至改開后都沒怎么緩過來,改開后的新信徒都去信各種新教、福音派去了,就我所見,只有一些老頭老太太還守著依然高大冷峻的教堂。
本地80、90后應該普遍有和教徒、練拳者打交道的經歷,但城市里出生長大的00后就比較少了。
也可以說,城市化和資本主義的威力,比戰爭、饑荒、運動還要強大。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