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未謀面的女網友向男子借款后,還了不到一半就“失聯”。債主起訴追討,被告卻堅稱已現金還清。這場橫跨兩地的民間借貸糾紛,借助最高法院推廣的起訴狀、答辯狀示范文本,僅用三天便實現“隔空”調解。近日,黑龍江省鶴崗市興安區法院這一案例入選最高法院第二批示范文本應用典型案例。
記者從鶴崗市中院獲悉,邢某(男)與王某(女)在網絡相識,2021年起,王某以朋友周轉、家人生病為由,多次向網絡結識的邢某借款共計1.3萬元。然而,在償還6000元后,王某徹底失聯。邢某自行撰寫起訴狀提交至鶴崗市興安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人員審核發現其起訴狀內容缺失,信息不全,當即指導其填寫最高法院推廣的“要素式起訴狀”——將訴訟請求、事實理由等拆分為表格欄目,僅20分鐘便完成立案。
據鶴崗市興安區法院介紹,次日,法官根據起訴狀地址找到王某母親住處,獲取其聯系方式。隨后,通過視頻連線,法官指導王某下載“答辯狀示范文本”,在線填寫后提交給法官。法官在查看要素式答辯狀時發現:王某承認借款事實,但聲稱“已現金還清全款”,但因兩人分居兩地,王某卻稱“當面還款”,且無任何轉賬記錄佐證,不符合現有交易習慣。
據介紹,線上調解中,法官直擊答辯狀漏洞:“雙方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還款的?”“距離這么遠為什么不使用電子支付方式還款?”“是否能夠提供現金還款的佐證?”王某支吾其詞、無法自圓其說,最終承認未還款。經協商,王某次日將7000元欠款全額匯至邢某賬戶,邢某放棄利息主張。從立案到還款,全程僅72小時。
記者從鶴崗市中院了解到,本案入選的“示范文本”系最高法院第二批推廣成果,示范文本通過要素拆分列舉,把法律規定起訴所需內容逐項細化,并以表格形式簡潔呈現,幫助當事人更加規范高效提起訴訟。要素式起訴狀、答辯狀示范文本結構化、表格化的內容,便于法官在調解和審理過程中鎖定爭議焦點,快速找到案件突破口,提高解紛效率。本案中,法官指導王某填寫要素式答辯狀,通過對訴辯狀內容進行梳理,迅速定位爭議焦點,精準洞察答辯的漏洞,并在調解過程中進行針對性詢問和釋法明理,促使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意見,被告次日及時履行。
- 龍頭新聞·生活報記者:欒德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