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前言·】——》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這段佳話。
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隆中對》的戰略眼光,草船借箭的智慧,火燒赤壁的謀略,樣樣都讓人佩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被后人稱為智慧化身的“臥龍”先生,其實有兩個致命的毛病。
最讓人感慨的是,劉備在臨終前就發現了這些問題,還專門提醒過,可惜諸葛亮壓根沒聽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劉備的最后囑托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不起。
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梟雄,此時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把諸葛亮叫到床前,進行了一番看似尋常實則深意的對話。
劉備當時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關于馬謖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話聽起來很直白,就是在說馬謖這個人夸夸其談,不能重用。
可是劉備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遠不止這些。
他其實是在委婉地提醒諸葛亮,你在識人用人方面存在問題,容易被表面的才華蒙蔽雙眼。
第二句話更加微妙:"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表面上看,這是在告訴劉禪要把諸葛亮當父親一樣對待。
可是劉備的真正用意是在提醒諸葛亮,你要學會當一個好的領導者,要培養人才,要像父親教育兒子一樣去栽培下屬。
劉備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在點出諸葛亮的兩個致命缺點:一是識人不明,二是個人英雄主義太強。
可惜諸葛亮當時滿心感動,只聽到了表面的意思,完全沒有領會到劉備的深層提醒。
街亭失守,第一個缺點暴露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北伐大業。
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開始,諸葛亮需要派人鎮守街亭這個戰略要地。
按理說,這么重要的位置應該派最可靠的將領去守,可是諸葛亮偏偏選擇了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實有些文采,平時說話也頭頭是道,看起來很有才華。
諸葛亮就被他的表面功夫給迷惑了,覺得這個人有能力。
可是實際上,馬謖就是個典型的紙上談兵的主,沒有什么實戰經驗。
果然,馬謖到了街亭后,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非要把軍隊拉到山上扎營,說什么"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手下的將領都勸他在路口扎營,控制水源,可是馬謖就是不聽。
結果司馬懿一來,直接把山圍了個水泄不通,斷了水源,蜀軍不戰自亂,街亭就這么丟了。
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諸葛亮這時候才想起劉備的話,可是已經晚了。
他雖然揮淚斬馬謖,可是損失已經造成了。
更重要的是,他并沒有從這件事中真正吸取教訓,識人不明的毛病依然存在。
用人不當導致人才凋零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問題不僅僅體現在馬謖身上。
他對魏延的態度就是另一個典型例子。
魏延是劉備親自提拔的大將,能力出眾,戰功赫赫。劉備當年讓他鎮守漢中,可見對他的信任。
可是諸葛亮對魏延總是疑心重重,覺得他桀驁不馴,不好管理。
魏延提出的很多建議,諸葛亮都不采納。
比如魏延曾經建議,給他一萬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這個計劃其實是有可行性的。可是諸葛亮覺得太冒險,堅決不同意。
相比之下,諸葛亮對楊儀卻是信任有加。
楊儀這個人確實有些能力,處理政務井井有條,可是心胸狹窄,私心很重。
諸葛亮死后,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楊儀利用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設計陷害魏延,最終導致魏延被殺。
這件事的后果很嚴重。魏延一死,蜀漢就少了一員大將。
更要命的是,這件事寒了其他武將的心,大家都覺得諸葛亮偏心,只信任文官,不信任武將。
事必躬親的悲劇
諸葛亮的第二個致命缺點就是個人英雄主義太強,什么事情都要親自過問。
這個毛病在他執政期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蜀漢朝廷上下,大事小事都得他說了算,連士兵打二十軍棍這種小事,他都要親自批準。
這種做法看起來很負責任,可是實際上害處很大。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諸葛亮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必然顧此失彼。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完全沒有培養出接班人。
諸葛亮晚年選擇了姜維作為繼承人,可是姜維的能力明顯不足。
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好戰的一面,卻沒有繼承他的智慧和謀略。
諸葛亮死后,姜維繼續北伐,可是連連失利,把蜀漢最后的家底都敗光了。
這就是不注重人才培養的惡果。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還能勉強維持,可是他一死,整個國家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隆中對》的致命缺陷
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兩個致命缺點其實在《隆中對》中就有體現。
隆中隊的戰略構想確實宏大,可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過于理想化,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
當時天下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曹魏有400萬人,東吳有200萬人,而蜀漢只有95萬人。
在這種人口劣勢的情況下,隆中對提出的"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戰略,實際上是要把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分散到四面八方。
毛主席對這個戰略有過精辟的評價:"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最終乃是三分兵力。"
這話說得很對,在人口和兵力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還要分兵把守,這不是自找死路嗎?
可是諸葛亮直到死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一直按照《隆中對》的思路在走,結果越走越困難。
六次北伐,每次都是勞師動眾,可是收效甚微。蜀漢的國力在這種窮兵黷武中逐漸消耗殆盡。
諸葛亮如果能夠聽懂劉備的提醒,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蜀漢的命運會完全不同。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帶著他的遺憾和蜀漢的衰落,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結語·】——》
劉備這個人雖然出身不高,可是識人用人的本事確實了得。
他在臨終前敏銳地發現了諸葛亮的問題,還專門提醒過,可惜諸葛亮沒有領會到他的良苦用心。
識人不明和個人英雄主義這兩個致命缺點,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敗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再聰明的人也有盲點,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特別是老師和長輩的提醒,往往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
信息來源:
1.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陳壽著
2. 《三國志·蜀書·劉備傳》- 陳壽著
3. 《三國志·蜀書·馬謖傳》- 陳壽著
4.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陳壽著
5. 《資治通鑒·魏紀》- 司馬光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