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印度國防部長辛格訪華時拋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提議,希望中印兩國盡快就邊界問題達成永久劃界方案,這一表態立即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關注,畢竟就在幾個月前,中印邊境局勢還劍拔弩張,雙方軍隊在實控線附近對峙長達五年之久。
印度為何突然“放下身段”,主動向中國遞出橄欖枝?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
2025年6月26日,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這是自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以來,印度防長首次踏上中國土地進行正式訪問,本身就具有標志性意義。
在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的雙邊會談中,辛格一改往日的強硬姿態,主動提出希望兩國盡快制定路線圖框架,通過現有磋商機制推動雙方脫離危險接觸、緩解緊張局勢,最終實現邊界永久劃界。
辛格甚至使用了搬不走的鄰居這一溫和表述,強調印方不謀求沖突對抗,愿意妥善處理分歧,推動雙邊關系向好發展,這種語氣在近年來緊張的中印關系中實屬罕見。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莫迪政府執政以來首次主動向中方提出永久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反映出印度在相關議題上的策略發生了重大調整。
要知道就在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中印關系一度跌入冰點,雙方在邊境地區部署重兵,軍事對峙持續了整整五年,直到2024年喀山峰會后局勢才有所緩和,印度為何在此時突然轉變態度?這種轉變是真誠的善意,還是另有圖謀?
近年來,印度經濟面臨嚴峻挑戰,這成為推動莫迪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重要內因,印度曾對自身經濟發展充滿信心,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后,印度一度期待能夠從中受益,承接從中國轉移出的產業鏈。
然而現實卻給了印度一記響亮的耳光,中國采取的一系列有效反制措施不僅穩住了經濟基本盤,還讓印度發現自己不僅未能從中美貿易戰中獲益,反而在經濟上遭遇“滑鐵盧”。
印度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制造業發展遠未達預期,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也不斷加劇,以手機制造業為例,印度政府曾希望通過印度制造計劃吸引全球手機廠商,但基礎設施落后、官僚主義嚴重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
如果說印度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令其不安,那么與美國經濟關系的惡化則讓印度真正感到了危機。特朗普再次上臺后,對印度經濟與貿易施加極限壓力,使兩國合作關系進一步惡化。
莫迪政府曾天真地認為,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的印度可以通過與美國的博弈爭取到有利地位,但現實是美國不僅加大對印度的經濟制裁,還加緊在全球范圍內削弱印度的經濟影響力。
尤其令印度難堪的是,在2025年的印巴沖突中,美國公開介入并偏袒巴基斯坦,這讓一貫抵觸外部勢力干涉內政的莫迪政府深感羞辱。
印度高層意識到,如果美國進一步干涉,可能激化國內反美情緒,甚至導致政治動蕩,這種背景下,印度開始尋求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重新構建國際經濟聯盟,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然成為重要選項。
多年來,印度對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抱有極大期待,希望借助美國力量制衡中國,提升自身地區影響力。然而現實卻讓印度大失所望,美國雖然口頭上支持印度,但在實際行動中更多考慮自身利益,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對印度的承諾往往停留在口頭。
印度逐漸認識到,自己在美國戰略棋盤上只是一枚棋子,而非平等伙伴,更令印度擔憂的是,過度依賴美國可能導致其被卷入大國對抗的漩渦,喪失外交自主權。
正如印度《德干先驅報》分析指出的,經過一系列挫折,莫迪政府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強大經濟體量和全球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決定放棄主動參與對抗中國的“印太戰略”,將更多精力集中于國內經濟發展。
據媒體報道,巴基斯坦將再次從中國進口先進武器裝備,包括40架五代隱身戰機殲—35A、空警500預警機和紅旗—19防空系統。同時中國還與巴基斯坦討論成立一個新的南亞地區合作組織,可能取代基本停止運行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
面對這種局面,印度戰略界開始反思:同時與兩個核鄰國對抗是否明智?或許暫時緩和與中國的關系,集中精力應對巴基斯坦才是更務實的選擇,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印度防長會突然提出永久劃界的建議,這很可能是印度為騰出手來對付巴基斯坦而采取的緩兵之計。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度雖然緊急增兵邊境,并向多國采購武器裝備,但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力量對比。
印度軍方清楚認識到,在現有條件下與中國進行長期軍事對抗只會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卻無法獲得實質性戰略收益,這種軍事劣勢或許是促使印度轉向談判的最直接原因。
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一直以強硬民族主義為政治基礎,邊境問題則是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重要工具,過去幾年,印度媒體不斷渲染中國威脅,將邊境對峙塑造成印度捍衛國家尊嚴的象征。
這種敘事雖然短期內有助于凝聚民意、提升政府支持率,但也限制了政府的外交靈活性。
如今當莫迪政府試圖緩和與中國關系時,不得不擔心被反對黨攻擊為對華軟弱,這解釋了為何印度官員的言論常常自相矛盾,他們既要向中國釋放善意,又要對國內民眾展示強硬立場”。
2024年印度大選后,莫迪第三次連任總理,政治地位相對穩固,這給了他一定的政策調整空間,可以嘗試緩和與中國的關系而不必過度擔心國內反彈。
同時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現實,莫迪也需要在外交上取得一些實質性成果來轉移民眾對經濟問題的關注,永久劃界如能取得進展,無疑將成為莫迪的重要政績。
面對印度突如其來的“橄欖枝”,中國深知邊界問題的復雜性,也了解印度國內政治的敏感性,因此更傾向于通過現有機制逐步積累互信,而非追求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
中國采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對印度保持開放對話態度,另一方面繼續強化自身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和基建優勢,這種“兩手準備”既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創造了條件,也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反復做足了準備。
印度突然提出“永久劃界”的提議雖然引人注目,但真正實現這一目標仍面臨諸多障礙,中印邊界爭端由來已久,特別是印度堅持的所謂“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時期的產物,中國從未承認其合法性,雙方在實控線認知上存在根本分歧,短期內難以調和。
從中國角度看,邊界問題的解決必須建立在平等協商、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能單方面強加于人。雙方應本著平等協商、相互同等安全等原則,根據實控線地區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邊境地區管控規則。
綜合來看,中印邊界問題的徹底解決仍需時日,但印度此次提議至少為雙方改善關系提供了契機。如果印度能夠采取切實措施消除制約兩國正常交往的限制性政策,珍惜邊境地區來之不易的緩和態勢,中印關系有望逐步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
反之,如果印度只是將“永久劃界”作為戰術調整或緩兵之計,那么邊境問題仍可能成為中印關系中的長期痛點。
無論如何,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印關系的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我們期待印度能夠以真誠的態度與中國相向而行,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邊界問題,讓中印關系真正實現“龍象共舞”。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 - 2025-06-26:印度防長辛格中印邊境對峙后首次來華
北京日報客戶端 - 2025-06-30:6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答問匯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