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朗朗上口的百家姓記錄了中國常見的姓氏,姓氏像是中國千年來文化濃縮的一部分,展現了中國的文明發展。
姓名相當于一個人的“名片”,而姓氏就是追根溯源憑證,從姓氏中可以知道家族的文化以及自己到底從何而來。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罕見的姓氏,一般人幾乎從未聽說過,他們家族的人僅有17人,且一直都生活在一個小縣城當中。
那么這個姓氏究竟是什么呢?
一、姓氏文化
“姓”在遠古時期跟圖騰崇拜有著緊密的聯系,那些圖騰的內容大多是動植物或者天象星座等一些自然物,當然也跟那個時候的生產方式離不開關系。早期的姓寫法中就有麥穗、日月等等自然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
之所以提及“古之神圣母”是為了表示“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從這個從女從生的造字上也不難看出。早期的一些姓都是從女,例如姚、妘、姜、姒等等。
最開始的時候“姓”跟“氏”是分開用的。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的話,那么“氏”就是父權社會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家族起源的祖先會繁衍下后代,但這些后代不一定會常居在一起,有可能會分散到各地。雖然枝分葉散,但根系還是相同的,為了作區分,“氏”就誕生了。
舜帝住在姚的地時候,他的子孫就用姚來當做姓,后代稱之為姚氏。而到了漢朝,姚氏又衍生出了幾十種不同的姓,例如田、陳、胡等等。他們的祖先都是舜帝姚氏。
“氏”可以說是“姓”的衍生分支,在周以前,這兩者都是專屬于貴族的,底層百姓甚至連姓都沒有。
到了春秋時期“姓”跟“氏”之間概念區別就不再那么嚴格,秦始皇統一之后,姓氏正式合二為一。
不過在現代,一般交流的時候仍然還是會問“你姓什么?”,但在家譜族譜上卻多以“氏”來題名。
而中國最早的姓氏仍然沒有較為統一的說法,經常討論到的一種說法就是最早的姓氏來自于黃帝的12個兒子,他們的姓各不相同,而“姬”就是黃帝的姓。黃帝作為中國古代人文始祖,他的姓也被稱為“萬姓之祖”。
但還有其他的比較廣泛的說法是“上古八大姓”,這些姓跟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相關,黃帝的“姬”姓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說法并不統一,但足以見得中國姓氏的多元化,在《中國姓氏大辭典》中收錄了兩萬多個姓氏,其中仍有6000多個現在還在使用。
李、王、趙等等都是中國常見的大姓,但那些罕見的姓氏有人了解過嗎?有一個姓氏中國只有17人擁有,到底又是哪個姓呢?
二、罕見姓氏“楓”
在福建省泉州市的安溪縣有一個村子名為雅興村,村子里有一塊石墓碑,至于它留存的年月大概是從清朝開始的,上面其中的一個人名為“楓心智”。
這個姓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聽起來這個名字倒像是虛擬小說中的人物,不過在《安溪姓氏志》中確有記載“楓”的姓氏。
那么“楓”就究竟是怎樣作為姓氏流傳下來的呢?
清朝康熙年間,有位名叫胡允慶縣令到湖北棗陽宜城上任,他閑來無事的時候就會到處走訪。有次他在路上突然看見了一個苗族小乞丐,他看小乞丐獨自流落在外,對他不管不顧實在于心不忍,既然相遇了就是緣分,于是胡允慶就決定將小乞丐收作書童。
這個小乞丐無名無姓,胡允慶靈機一動,他們是在楓樹下相識的,不如就用“楓”為姓,為他取名叫楓仔。
后來楓仔的后人就將“楓”的姓氏傳承了下來,只不過楓家人后來到了安溪縣以后就幾乎從未離開過,這也造成了“楓”的姓氏地域性比較強,難以大范圍傳播。
到了2015年,全國的“楓”姓后代總共有17人,并且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安溪縣。
這種罕見姓氏的傳承也是一個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熊貓姓氏”也面臨著傳承困難的難題。
那些少見的姓氏也被稱之為小姓,但在起初跟如今的大姓相比兩者未必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在發展中逐漸產生了變化,大姓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姓,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接收了本不是這個姓氏的其他族人,漸漸地擴充了此姓氏的數量。
而小姓卻還要從自身分離出一些其他的姓氏,日積月累地越分越散,這個姓氏也就變成了小姓。
小姓傳承屬實不容易,因為在特殊的語境當中,一些稀有的姓氏就免不了遇上麻煩和尷尬。
例如“雞”“毒”“黑”等等,這種小姓的人一到上學的時候最頭疼了,學校的同學總是會拿他們打趣,比如說跟雞有關的食物根本不敢提,一提起便會聯想到“雞”姓的同學,起綽號更是家常便飯。
對有的人來說能察覺出這是玩笑話,但仍有人會介意這種做法,畢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些小姓的人也不乏因此而打算改姓的。
《中國姓氏大辭典》編纂者之一的袁義達表示不建議改,罕見姓不僅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傳,有的還保存了一份獨一無二的Y染色體遺產。
雖然說小姓小眾,但一個特別的姓氏就是一部家族史的延續,傳承一個小姓相當于傳承歷史。
中國的姓氏并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名片”,背后深藏的是一個家族千百年來的變遷,是在浩瀚的中華文明海洋中極具魅力的一部分。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在家族文化的指引下又告知我們該到哪兒去,姓氏是密切聯系人與人的紐帶。
參考信息:
閩南網:泉州罕見姓氏有哪些 328人一人獨占一姓(圖)
華夏文化:漢字與姓氏文化
中新網:“熊貓姓氏”趣事多 姓“雞”姓“死”情何以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