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觀眾越來越聰明了。
在流量當道的電影市場里,誰在真干活,誰在蹭熱度,大家心里都有數。
所以,很多演員的光環再耀眼,也不如一個靠譜導演來得安心。
這一次,咱們就來盤點10位最能“扛票房”的導演,順便再給他們排個名次。
他們個個都是“票房靈藥”,也各有各的“拿手好戲”,只要他們一出手,觀眾就愿意去看。
話不多說,直接從第十名開始說起——(排名僅代表個人觀點)
第十名:賈玲
自從以導演的身份示人,賈玲身上的爭議就沒斷過。
很多人都覺得,她拍的電影,不夠高級也不夠藝術,只不過是“情感牌”打得好,才換來觀眾的眼淚和支持。
但爭議歸爭議,數據不會說謊。
她首次執導的《你好,李煥英》狂攬54億,再次執導的《熱辣滾燙》拿下34億。
這個成績,放眼國際都很亮眼。
所以,不管外界如何質疑她的能力,都無法忽視她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這個第十名的位置,不是對她的貶低,而是對她的期許。
如今的她,不是技術流卻能講好故事,不標榜藝術性卻能治愈人心。
希望以后的她,不只能讓觀眾笑著流淚、哭著買單,也能在風格和內容上持續突破,真正撐起“賈導”這兩個字的分量。
第九名:徐克
“徐老怪”是那種,只要他拍片,觀眾就想去“開開眼”的導演。
他的過人之處,是古靈精怪的創意和天馬行空的想象。
具體到他的電影來說,就是故事有新意,視覺有奇觀,不管是老舊題材,還是主流敘事,都能被他“玩”出新花樣。
比如《白蛇傳》《聊齋》《西游記》《狄仁杰》《射雕英雄傳》,這些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
到了他手里,總能“老瓶裝新酒”,拍出耳目一新的味道。
像《智取威虎山》《長津湖》這樣的主旋律作品,他又能巧妙運用類型片的節奏和視聽語言,把厚重的主題拍得又燃又好看。
說到底,觀眾愿意為他買單,是因為他的電影從來不無聊、從不敷衍。
他不討好觀眾,也不迎合市場,但他拍出的作品,總是能讓人嘆服、買賬和記住。
《長津湖》創下的57.75億票房,就足以證明,他不只是獨一無二的“老怪”,更是當之無愧的“老將”!
遺憾的是,他這幾年產量不高,加上年事漸長,創意也有疲態,甚至還傳出了一些不太討喜的緋聞,讓不少觀眾既盼又憂。
所以,就姑且把他排在第九吧,算是保留一份敬意,也留一點清醒的期待。
第八名:周星馳
很多觀眾都是看著“星爺”的電影長大的。
比如《食神》《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經典之作,不僅是大家的觀影記憶,更是很多人的成長記憶。
這也是為什么,2016年他導演的《美人魚》上映時,會有那么多觀眾“報恩式”地買票,想要還上小時候“欠下”的那張電影票。
最終,這部影片斬獲33.9億票房,成為當年無可爭議的票房冠軍。
而且,它還一度登頂中國影史票房第一,直到《戰狼2》上映才被打破紀錄。
只是,《美人魚》之后,周星馳的“江湖地位”就有所動搖。
《新喜劇之王》口碑一般,后續的項目不是延期就是擱淺,雖然偶有《女足》《美人魚2》《功夫2》的消息傳出。
可單從片名來看,就不免讓人疑惑,“星爺”的回歸,到底會延續經典,還是會消耗情懷?
第七名:徐崢
如果單論喜劇能力,把徐崢排在周星馳之前,肯定是會引發不少爭議。
但要論“商業頭腦”和市場嗅覺,善于討好觀眾、迎合市場的徐崢,還真是當仁不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導演的“囧系列”。
雖然喜劇效果談不上多高級,甚至還有點俗氣,但他就是能在喜劇和現實題材之間找到平衡點。
既能用噱頭十足的橋段吸引眼球,也能用小人物的故事引發共鳴,還不忘用熱鬧輕松的節奏制造笑點。
但這些優點,也恰恰成了徐崢的“軟肋”。
他的電影,看似是在“共情”,其實更像是在利用觀眾的痛苦來制造話題、販賣焦慮。
這種“討巧”的套路一旦玩得太多、太明顯,觀眾就會生出反感,因為他賺的是眼淚,不是笑聲;戳的是焦慮,而不是療愈。
《逆行人生》的票房和口碑雙雙滑鐵盧,就說明,觀眾已經不吃他這一套了。
第六名:吳京
吳京導演的電影不多,單是一部56.9億的《戰狼2》,就足以證明他的導演身份。
在那之前,盡管他“單槍匹馬”拍出了《戰狼》,但沒人把他當作“導演”,只把他當一個拼命拍打戲的動作演員。
直到《戰狼2》橫空出世,大家才突然意識到:這個人不光能打,還能拍。
吳京導演電影,不講究多復雜的技巧,也不強調多先鋒的語言,但有一點很明確:他知道觀眾想看什么,也愿意為此拼盡全力。
如果說別人是把電影當生意做,那他是真的拿命在拼。
哪怕自己貼錢、受傷,也要把場面做足,把情緒拉滿。
如今的吳京,雖然不是高產導演,但他對主旋律電影的投入是真情實感,觀眾都看在眼里。
他認真拍、真心演,用的是拼命三郎的勁兒、拍的是動人肺腑的真情。
只要有他在,觀眾就知道:這票,買得值!
第五名:陳思誠
陳思誠的電影質量被很多人否定,但他對中國電影票房的貢獻,確實不容置疑。
他不是那種追求藝術感的導演,甚至常常被批評審美平庸、套路重復。
但他的作品,總是能撩撥觀眾的情緒,盤活市場的熱度。
從“唐探系列”開始,他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敘事節奏和商業公式,一手打造了“唐探宇宙”。
這個系列雖然爭議不斷,但自帶票房體質,甚至讓春節檔變成了他的“主場”。
特別是《唐探3》,竟然在口碑有爭議的情況下,斬獲了45億票房。
而且,即便不親自上陣執導,只是退居幕后擔任監制或制片,陳思誠依然是個非常成功的“操盤手”。
2023年暑期檔,他監制的《消失的她》,橫掃33億票房。
今年的《惡意》也來勢洶洶,看樣子票房不會差。
所以說,陳思誠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導演”。
但他絕對知道怎么制造噱頭,怎么選題蹭熱點,怎么把懸疑、情感和社會議題揉成一部“爆款”。
有人說他功利,說他把電影當成了拼盤式的市場產品。
但在這個“情緒驅動消費”的時代,能讓觀眾買單,本身就是一種本事。
第四名:郭帆
郭帆絕對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大功臣。
他不僅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加速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進程,更拉高全球科幻電影的想象力上限。
讓全球觀眾恍然發現,原來當災難來臨的時候,除了去尋求新的宜居星球,人類竟然還能帶著地球一起“流浪”。
其實,在郭帆之前,中國電影史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導演,可他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敢想、敢拍、敢投入,從劇本打磨到視覺特效,從場景搭建到敘事結構,幾乎是用命在“搬山填海”。
結果,《流浪地球》的票房超過46億,《流浪地球2》也斬獲了40多億。
雖然郭帆也滿懷擔憂地表示過,自己不會貿然拍攝《流浪地球3》,但很多觀眾依然在熱切地期待著。
因為大家知道,他每一次出手,幾乎都代表著國產科幻電影的一次突破。
他不辜負電影,觀眾就不會辜負他,這就是中國觀眾,給中國優秀導演的底氣。
第三名:姜文
姜文有著超強的個人魅力。
他的電影,也總是帶著一種“姜文式”的張狂與浪漫,讓人一邊迷惑,一邊沉醉。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讓子彈飛》再到到《一步之遙》,不管何種故事何種題材,他都能賦予作品強烈的個人特色。
雖然有觀眾覺得他的電影“自我”“難懂”“裝”。
但也正是這種帶有作者氣質的表達方式,讓姜文成為中國影壇不可復制的存在,吸引了很多喜歡他的影迷。
所以,他2010年導演的《讓子彈飛》,才能賣了6億多,成為當年國產片票房冠軍,并且至今仍被人反復解讀、津津樂道。
姜文不高產,也不“接地氣”,很多人都看不懂他的電影,卻知道他很厲害。
所以,每當他一出手,觀眾就總想去看看,他又玩出了什么新花樣。
他最新執導的《你行!你上!》即將在暑期檔上映,單從片名就能看出,這又是一部要引發輿論關注和影迷熱議的電影。
第二名:張藝謀
被稱為“國師”的張藝謀,是這個榜單中,唯一一位第五代導演。
當年跟他一起名揚國際的陳凱歌,包括以“賀歲電影”聞名的馮小剛,如今的“扛票房”能力,都不能與他同日而語。
張藝謀身上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就是他能夠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
哪怕是拍攝一本正經的主旋律作品,他也能賦予電影強烈的情感張力和視覺沖擊,讓觀眾在毫不排斥的情況下,被電影打動。
比如11.9億的《懸崖之上》,45.4億的《滿江紅》,13.5億的《堅如磐石》,還有24.2億的《第二十條》。
但凡這些電影換個導演來拍,都很難保證既有如此深度的藝術表達,又能實現如此強大的商業號召力。
第一名:餃子
中國動畫電影曾在上世紀享譽國際。
從《大鬧天宮》到《哪吒鬧海》再到《天書奇譚》,一度引領東方美學與動畫技藝的高峰。
國外很多厲害的動畫導演,比如宮崎駿、手塚治蟲、今敏等人,都曾受過中國動畫的影響。
只可惜,后來的國產動畫電影,一度淪為“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雖然也有不少動畫人默默耕耘、奮力創作,做出了一些口碑不錯的作品,但始終“叫好不叫座”,難以真正撬動市場。
直到餃子導演橫空出世,這種局面才真正被打破。
2019年,他執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最終以50多億的票房震驚整個華語影壇。
今年,他執導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又一次刷新紀錄,狂攬154億票房。
兩部電影,就積攢了200億的票房,足以證明餃子導演的“扛票房”能力。
而且,它不僅打破了國產動畫票房的天花板,也徹底改變了外界對中國動畫電影的認知。
把他排在第一名的位置,可以說是沒有爭議的,他實至名歸,也當之無愧!
以上,就是我心目中,最能“扛票房”的10大導演。
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個榜單是基于票房號召力做出的通俗梳理,比的是導演們近幾年的“市場影響力”和“觀眾緣”。
既不是單純地比較票房總和,也不是論資排輩,評價藝術造詣的高低。
如果榜單內容和你心中的預期有所出入,也歡迎理性討論,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十佳導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