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納妾”,很多人以為那是男人隨心所欲,實則門檻比我們想象的高,多數妾室竟然是由正妻親自挑選送來的。
古人婚姻是家庭的頭等大事,承載著傳宗接代、維系家族、鞏固社會地位的重任。
可別小瞧“香火傳承”這四個字,對古人來說,它關乎家族興衰、生死存亡。再加上古代醫療條件差,生孩子是個冒險,萬一妻子生不出男丁,那一家子人就犯愁了。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納妾”成了某些家庭的選擇。
但“納妾”可不是誰想搞就能搞的。首先,得有身份。
古代講究等級制度,納妾這件事也分明門檻。像周朝,那只有士大夫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納妾。
普通人?別想了,連門路都沒有。
漢朝稍微松了一點,允許立下軍功的平民納妾,但也要看你有沒有“功成受封”。到了元朝,才有了一個特殊規定:男子若滿四十歲還沒有孩子,可以以“宗祀計”納妾。
明代對這個事兒管得更嚴,私自納妾的普通人,直接“笞四十”。這不是鬧著玩的,古代納妾跟身份直接掛鉤,沒權沒地位,那就是想都別想。
身份夠了,還得有錢。別看納妾聽起來光鮮,其實花銷不小。
舉個例子,《紅樓夢》里的賈赦為了納個妾,花了800兩銀子。什么概念?
那時候800兩銀子足夠買一大片好地了。再看看海瑞,作為清官,年薪只有50兩銀子,卻為了納妾幾乎掏空家底。
母親過壽,他買了一次肉就被傳成佳話,可見那日子有多緊巴。納妾是奢侈品,沒錢別想。
既然納妾條件這么苛刻,那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呢?除了滿足個人需求,更重要的是傳宗接代。
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延續香火,是家族的頭等大事。
海瑞的故事就很典型。他與正妻結婚多年,膝下只有兩個女兒。
為了生個兒子,他納了妾室,最終老來得子,但兒子三歲因病去世。海瑞的舉動,背后不僅是個人的愿望,更是整個家族的殷切期盼。
除了思想上的執念,納妾還有現實需求。古代是農耕社會,男丁是第一生產力。
有了兒子,家里才能有勞動力,才能維持家業。而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兒子,那就麻煩了。
不僅親戚會盯著瓜分財產,正妻也可能無處容身。這時候,正妻往往會主動出擊,物色妾室,把人送到丈夫面前。
這不是因為她大度,而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
說到妻妾之間的關系,那又是一場戲。古代講究嫡庶有別,正妻的兒子是嫡子,妾室的兒子是庶子。
庶子必須尊重正妻,但正妻和妾室之間卻常常充滿矛盾。有些正妻為了保住地位,甚至會對妾室下手,比如常遇春的妻子直接砍斷了小妾的手。
矛盾激化,家庭悲劇頻頻發生。像海瑞的兩個妾室,因為受到正妻冷落,雙雙自縊。
也有少數和諧的例子,比如白居易的兩個妾室樊素和小蠻,三人關系融洽,但這種情況畢竟少之又少。
參考資料:[《紅樓夢》相關情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