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明 孫辰龍
泰山作為“五岳獨尊”的東方圣山,歷代詩人以筆墨為刻刀,在詩卷上雕琢出這座神山的萬千氣象。2023年斬獲國產動畫片票房亞軍的電影《長安三萬里》出現的高適、李白、杜甫等詩人,也曾與泰山聚合并留下許多著名詩篇。泰山為何成為李白、杜甫、高適等名士的“溫暖之鄉(xiāng)”?
高適:“半個山東人”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唐代著名詩人高適計劃南行,因事未成,改向東走。當時,詩人已四十多歲,蹉跎半生,仍是一介布衣,經邦濟世的志向無從實現,心情十分痛苦沮喪。
高適是由泗水沿水路到東平的。當時,到處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些慘景激起了詩人強烈的同情心。他在《東平路中大水》一詩中寫道:“傍沿巨野澤,大水縱橫流……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在《東平路作三首》等詩中寫道:“南圖適不就,東走豈吾心。索索涼風動,行行秋水深。”
高適在東平先后有三年時間。此間,他結識了當地許多名流,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山東人的耿直忠厚義氣溫暖了高適那顆孤獨郁悶喪氣的心。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高適在東平時與大詩人李白、杜甫相逢。這三位詩壇上的明星聚在一起,光彩異常。他們同游齊魯唱和,堪稱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如果說高適剛來東平時的心情是十分苦悶的話,那么,當他在泰山腳下東平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一段時間,尤其是結交了許多朋友之后,他逐漸熱愛這個美麗的地方了。“扁舟向何處?吾愛汶陽中。”他還自稱“汶陽客”。東平的一草一木、一魚一鳥使他流連忘返,東平人的熱情好客更使他覺得賓至如歸。“萬里赴知己,一言誠可嘆。”“平生感知己,方寸豈悠悠?”他在東平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高適客居東平期間,曾遍游汶陽、泰山一帶,交游酬唱,詩興情思大開。《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寫于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春季,詩中“地連堯泰岳,山向禹青州”“汶上春帆渡”等句即描繪泰山周邊風貌,一方面贈詩表達對東平薛太守治理政績的稱頌,另一方面寄寓個人對功名的渴望及羈旅漂泊之嘆。在《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茍山人》中有“君為東蒙客,往來東蒙畔。云臥臨嶧陽,山行窮日觀”的名句。郭處士、茍山人皆為在泰山附近隱逸的高適的朋友。
天寶六年正月,李邕被奸臣李林甫借故加害,杖殺于北海郡。李邕是高適旅居東平時的投靠人之一。李邕遭害,高適也無法安居下去。于是,高適于本年離東平歸梁宋(今河南商丘),從而結束了詩人的東平寓居生活。
為什么高適能和泰山、東平結緣,這要先從地緣上說,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渤海郡在隋朝時期,相當于今天山東省濱州市、濟南商河縣以北,德州樂陵市、慶云縣及河北省南皮縣以東,黃驊市以南,東至渤海。因此,高適在地緣上就是“半個山東人”。
高適的“第二故鄉(xiāng)”梁宋,離山東也很近。公元719年,20歲的高適初游長安求仕失敗,721年寓居在梁宋。“梁宋”地區(qū),是今以河南省商丘市為中心的地區(qū)。西漢時期,商丘赫然矗立“三百里梁苑”,即梁園。《水滸》第六回,魯智深、史進放火后說了一句后人經常引用的話:“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話中的梁園,就是高適居住的地方。
梁園是西漢梁孝王劉武修建,是具有游獵、出巡、娛樂等多功能的苑囿,《史記》記載梁園“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范圍不局限在今天的商丘,還包括今天山東曹縣、單縣的部分區(qū)域,如單縣棲霞晚照即是當時梁園勝景之一。《單縣志·文物名勝》載:“棲霞山:又名梁王臺,即今單城西南角高埠。棲霞晚照,為單縣古八景之一。”其遺址在單縣護城堤的西南部。毗鄰之地,習俗相近,往來走動,高適哪能不會有“山東情結”呢。
高適和李白、杜甫三人第一次聚會,就是在高適居住的梁宋。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當時的東都洛陽一見如故,結為摯友,分別前,二人相約在梁宋會面。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梁宋,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這次梁園相會,李白寫下了聞名于世的《梁園吟》,并留下了千金買壁的典故。
李白:天門一長嘯
李白來山東,登臨泰山,隱居徂徠山,主要也是受親情牽引,從李白詩集中的一首《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顯端倪,詩題中稱呼“任城六父”,顯然是李白的六叔在濟寧任城任職,而不是父親。從李白詩文細捋發(fā)現,其親戚在魯任職的還真不少:兄長在中都(今汶上)當縣令,族弟李凝在單父(今單縣)當主簿,從祖在濟南當太守,近世族祖李輔在魯郡(今兗州)當都督。所以,李白從湖北舉家遷山東,有投親訪友的意思。
天寶元年(742年)四月,李白“從故御道上太山”(李白《游太山六首》)。其游從“四月上太山,石平御道開”,到“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歷時月余。所作《游太山六首》,詩中有“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等曠世名句。此前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李白寓家東魯(現濟寧市任城、兗州等周邊)期間,曾與孔巢父、韓準、裴政、陶沔、張叔明諸人隱于泰山的姊妹山——徂徠山的竹溪,詩酒唱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竹溪六逸”。
在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與李白也有互動,岐王府宴會上,玉真公主對李白的詩歌才華表現出欣賞,而對高適的槍法表演僅評價為“有些嚇人”。這種對比,凸顯了公主對李白文學才能的認可。史料記載,李白通過《玉真仙人詞》獲得公主青睞,詩中稱玉真公主為“仙人”(如“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最終在公主的引薦下進入朝廷任職翰林。
歷史上玉真公主也和泰山有關聯。她曾邀請?zhí)┥饺沼^臺道士劉若水為其校定經箓,公主亦“游謁五岳,寓止山中”(唐杜光庭《青城山記》)。李白還在《游泰山》詩中將泰山道觀稱為“玉真”。
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李白年輕時曾前往渝州游玩,并拜訪了當時聞名海內的大名士李邕。李白在拜訪過程中,因其不拘俗禮的行為使得李邕面露不悅,于是李白作詩《上李邕》回敬,詩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表達了對李邕的不滿和對自身才華的自信。實際歷史上李白和李邕從初識的沖突到后來的惺惺相惜,最終成為文壇佳話。
人們有所不知,李邕也和泰山發(fā)生過關系。李邕在天寶元年(742年)官靈昌郡(今河南滑縣)任太守時,撰書泰山《靈巖寺碑頌并序》,立石寺中。碑敘靈巖寺自晉宋之際始建,至唐開元間之興廢,行書筆力遒勁舒展,為后世所珍重。
杜甫:會當凌絕頂
你說巧不巧,杜甫到山東,游泰山,主要是父親和兄弟也在這邊。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祖籍湖北襄陽,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但杜甫的父親杜閑在兗州任司馬,他曾說:“東郡趨庭日”,意思就是說來接受父親的教誨。另外,他的弟弟杜穎在臨邑縣任主簿。安史之亂時,他的另外兩個弟弟也在山東。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秋,杜甫漫游齊魯,至泰山下,賦《望岳》,留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名句。杜甫后來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乃是其在洛陽目睹玄宗封禪隊列之追憶。其《封西岳賦》論泰山封禪有“東岱五岳之長,足以勒崇垂鴻,與山石無極”之句。又于《雜述》言“泰山冥冥崒以高”。在濟寧任城時,作《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有“東岳云峰起,溶溶滿太虛”之句。后于蜀中又作《又上后園山腳》詩,追憶“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之經歷。這些詩作都是杜甫與泰山“情緣”的見證。
高適和李白、杜甫在梁宋相遇后,三人一見如故,緊接著就和“山東”發(fā)生了緊密的聯系,雖沒一起登泰山,但是始終圍繞泰山周邊活動。公元745年,李白、杜甫、高適同游山東蒙山等地之后,在曲阜停留數日,高適、杜甫與李白作別——此次分別之后,高適與李白再未相見,高適和杜甫前往濟南參加新任北海太守李邕的宴會。李白與杜甫相別時,杜甫寫了《贈李白》一詩:“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欄目策劃/編輯 馬純?yōu)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