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消費者宋先生就其在河南思皓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思皓”)購買的江淮牌小客車來源問題,公開質問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淮集團”)。面對“無授權銷售”的明確回應,消費者與車企之間的博弈將江淮集團的品牌管理漏洞及監管責任推至風口浪尖。
消費者維權陷僵局:追問車輛來源遭車企回避
2023年11月,宋先生在河南思皓以“江淮授權經銷商”名義購買了兩輛江淮牌小客車。后發現河南思皓銷售給宋先生的是低配版本車型冒充高配版本銷售。此后,就車輛來源問題,宋先生多次向江淮集團核實經銷商資質。2024年5月及2025年1月,宋先生兩次赴江淮集團總部交涉,對方雖明確否認河南思皓的授權資質,卻始終對“未授權車輛來源”三緘其口。宋先生直言:“車企既稱無授權,又不說車從哪來的,難道放任問題車輛流入市場不管?”消費者質疑聲中,江淮集團的沉默引發公眾對“監管失職”或“內部包庇”的猜測。
法律與行業視角:灰色渠道隱患或涉多方責任
法學專家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有權知曉商品真實信息。若河南思皓以虛假授權銷售車輛,江淮集團若存在渠道管理疏漏,可能需對消費者損失承擔連帶責任。行業觀察人士分析,江淮集團長期存在的“灰色渠道”隱患或為事件根源:庫存車倒賣、經銷商跨區違規銷售、內部渠道失控等非法手段,可能導致車輛繞過正規授權體系流入市場。此次事件暴露出江淮集團在授權資質審核、車輛流向監控及售后責任銜接上的系統性短板,品牌信任度遭重創。
公眾質疑升級:車企責任切割難掩管理漏洞
輿論聚焦江淮集團與經銷商的“責任切割”現象。消費者呼吁,車企不應僅以“未授權”為由推諉,而應主動溯源車輛流向,對非正規渠道車輛給出合理解決方案。有業內人士直言,若車企默許“影子授權”或“掛靠經銷商”存在,其品牌管理體系或已陷入危機。目前,江淮集團仍未就車輛來源及解決方案給出公開回應,公眾對其“裝聾作啞”姿態的質疑聲愈發強烈。
事件折射監管困境:國企責任亟待厘清
作為國企,江淮集團在明知消費者投訴舉報的情況下未采取有效打假措施,是否存在監管失職或內部利益糾葛?《商標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要求品牌方維護市場秩序,放任侵權或涉嫌行政不作為。宋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國企監管責任的模糊邊界:消費者權益保護與企業責任擔當之間的失衡。
呼吁徹查真相:消費者權益不容“踢皮球”
消費者宋先生表示:“我們信任江淮品牌購車,如今問題出在車企管理上,江淮集團必須為消費者的權益負責。”公眾期待江淮集團直面問題,徹查河南思皓車輛來源,公開整改渠道管理體系,杜絕類似事件重演。
本網將持續跟蹤事件進展,為公眾還原事實真相,推動車企履行社會責任。
責編:宋家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