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
脾經淤堵,消瘦或肥胖,消化不好,胃脹氣,嘔吐,肢倦乏力麻木,嗜睡,皮膚損傷,肢體活動不利……
有句話說,“脾經暢通,重病難上身”,為什么只要“脾經”不堵住,任何重病難上身呢?
因為脾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狀態,腦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腎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腎衰更可怕!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個詞,其實“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
古代醫學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發于脾,而成于心。脾氣健旺則氣血旺盛;若脾氣虛弱,食欲便會減少,則面色淡而無華,脾氣虛,則血少。
敲打脾經法
有空的時候,要多按摩一下脾經,因為“脾經常暢通,重病、急病、怪病難上身”。可以用脾經敲打法。
方法:首先盤腿做坐好,拍打脾經時要握空拳,用掌指關節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來,用力適中,對于大腿部位的脾經拍打時可稍用力。兩只腿都要敲,每側以敲打10分鐘為好。
如果拍打的過程中發現痛點,表明脾經上有堵塞的地方,這時可以用點按的方法對其進行按揉,將淤堵的穴位打通,從而將整條脾經的氣血通暢。
艾灸調理法
除此之外,艾灸也是疏通經絡非常好的方法,今天要介紹的這五個脾經上的穴位,各個神通廣大,堪稱大藥。
1、隱白穴:可通鼻竅
隱白穴是脾經的第 一個穴位。這個穴位最 大的功用在于止血。所以,平時有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多用它來調理。其次,這個穴位還有通鼻竅的功能。所以過敏性鼻炎患者可以艾灸或者掐按此穴來緩解癥狀。
2、太白穴:可緩胃痛
此穴對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還能緩解食欲不佳、腹脹等問題。
3、三陰交:可調婦科病
“三陰交”就是肝、腎、脾3條陰經交會的點,所以這一個穴位就可以調理3條經上的病癥,真可謂一穴多用。三陰交還是婦科病的通調要穴。無論婦科問題發生在附件、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調理。
4、陰陵泉:可祛濕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濕。所以,要從根本上解 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艾灸陰陵泉,祛濕效果就很好。
5、血海穴:可止瘙癢
艾灸這個穴位可以緩解身體瘙癢,見效很快。另外,血海穴是補 血的中藥穴位,可調度全身血液。它和足三里穴一起,堪稱補氣補 血的兩大重要保健穴位。
健脾常用食物藥物
常用中藥:人參、黨參、白術、山藥、大棗、茯苓、薏苡仁、蓮米、芡實等。
常用食物:糯米、黃花菜、蕈類、雞、鵪鶉、羊奶、蔥、蒜、豆豉等。
常用藥膳:參棗米飯、益脾餅、山藥餅、茯苓包子、山藥面、大棗粥、紅棗燉兔肉等。開胃健脾藥膳適用于消化力弱、食欲不好、食后腹脹、積食腹瀉,惡心嘔吐、氣虛癥狀不明顯,需與健脾益氣藥膳區分。
脾虛的飲食禁忌:飲食要清淡,肥膩油炸等不易消化的東西不能多吃。味道過于咸或辣的也要少吃,應多吃稀軟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熬小米粥喝。多吃甘溫之物,如板栗、山藥、紅棗等。忌吃寒涼之物,如鴨肉、梨子等。
情緒控制對于養脾很重要
養脾,先要養好情緒。想想天地萬物,各有規律,各行其道,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應該開心才是。感恩天地,給了我們生命;感恩萬物,為我們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給我們以快樂。經常想想別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樂的心,這樣心境自然就開了,自然肝氣順暢,脾土得以安康。這也是養脾的方法。
脾屬土,肝屬木,若土氣壅滯,需要木來疏土,則土氣不滯。若肝氣肝火偏旺,會傷損脾土。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于和諧關系,肝不郁,則脾不虛。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養脾的六個要點要牢記
其一,脾喜燥惡濕,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濕,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
其三,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姜紅糖水,有助于溫脾,并能升陽。
其四、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歷代有不少養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濕有蒼術,有平胃散;補脾化濕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養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日一劑。或上藥烘干,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沖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于養脾之需。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里。脾應于季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濕。
其六、脾氣通于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谷;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黃,或發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又按面部診斷,脾應于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暗亦是脾虛之相。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