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為保護隱私,文中案例均隱去個人信息且經過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比起十幾年前,現在的人好像多了很多焦慮、躁動,有經濟的影響,有教育方式的改變,還有就業、房價、婚姻、信息過載、生活成本、攀比……多重因素帶來的各種變化。
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看著越來越大開始叛逆的孩子和逐漸老去的父母,還要面對自己開始衰老的現實。
生活真的如同一地雞毛,凌亂不堪?
快算了吧!作為一個心理學行業從業者,我來告訴你真相:過度關注手機、信息過載、知道得太多、做得太少!
當你每天打開手機時,看到別人的精彩生活時,可能正在掉進信過度比較的心理陷阱。
你有沒有發現,刷短視頻時越看別人的“完美育兒、精致人生”,心里越焦慮。
你看著別人曬娃獲贊過萬,轉頭就焦慮自己陪孩子時間少?看見博主凌晨四點讀書打卡,就懷疑自己“做得太少”?
這種比較本質上是在用別人的生活標尺,量碎了自己的節奏。
手機里的“精彩”大多是經過篩選的片段,而真實的生活本就帶著煙火氣的不完美。
接納自己“做得不夠好”,比追求完美更重要。與其每天被手機拽著跑,不如關掉屏幕后問自己:今天有沒有認真聽孩子說三分鐘話?有沒有在犯錯時跟孩子說:“爸爸也會搞砸”?
這些真實的、不完美的瞬間,才是心理學中真正滋養親子關系的“心理維生素”。
剛才提到的“手機焦慮”和教育內卷是一個邏輯:都在用別人的標準把自己逼到死角。
就像我一個熟人,從小就開始了雞娃,她的觀念是:孩子不逼不行,現在教育環境這么卷,必須要提前動作,才能趕在前面。
你無法想象: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每天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完成媽媽布置的作業。
上了小學之后,每天額外一套卷子是常態;課外輔導,主課必須都安排……為了卷孩子的學習,沒少吵、打孩子。
今年本地中考成績公布后,孩子和家長雙雙開啟了“躺平模式”。
至于原因,很簡單:卷不動了!800分滿分,700分以上的孩子接近2.8萬人,占考生人數比例約為15%,甚至780分以上的還有20多個。
吃飯時,這位朋友自嘲地笑著:“卷不動了,太嚇人了,想想這些年錯過了多少(孩子的成長)呀?別人放假都是帶孩子玩,我們放假就是補課。我們家好像從來都沒有自己的生活。”
聽著他們兩口子相互的自嘲,我想起兩年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擔心兒子太頑皮;擔心兒子字寫得不好看;擔心兒子寫作業拖拉……
最荒唐的是:有次家長會聽老師夸獎某某同學“錯題本整理得像教科書”,回家就給孩子買了活頁本,結果他在封面上畫滿了機器人、齒輪,還有他自己的各種創意想象,錯題依然還是錯得五花八門。
當我在為各種事焦慮的那段時間,瓦依那的一首《大夢》9分57秒,硬控了我20分鐘,眼淚止不住地涌出來。
低沉的嗓音配上無華的歌詞,內心獨白似的表達了各個年齡段的焦慮。
無論是6歲、18歲還是28歲、48歲,在每個年齡段,處處充滿了焦慮。
或許,這就是成長的煩惱。
正如任素汐與瓦依那在《樂隊的夏天》現場與那英的對話一樣:“當你48時看38不是問題,等你58時看48不是問題,等你88時一切都不是問題。”
焦慮,是困在“別人的時間軸”里狂奔,卻忘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節奏。
就像那些在教育內卷中疲憊不堪的家庭,當家長放下“必須贏”的執念時,才會發現孩子課本涂鴉里的想象力,比滿分試卷更珍貴;才會注意到孩子作業本角落的小畫,比工整的字跡更接近成長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統一規格的標準件,而是像園丁守護幼苗那樣,允許每株植物以獨特的姿態生長。
就像《大夢》之所以擊中人心,正是因為它唱破了“人生必須按劇本推進”的幻覺:6歲不必非要背熟百首古詩,18歲不必非要考上頂尖院校,28歲不必非要買房買車,48歲不必非要活成別人眼中的“成功范本”。
當社會集體陷入 "加速競賽" 的漩渦,教育內卷不過是當代人焦慮的縮影。
年輕人焦慮職場35歲危機,中年人焦慮養老與育兒,老年人焦慮健康與孤獨。
當我們執著于用統一的刻度丈量人生,卻忘了教育的本質、育兒的意義,乃至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標準化的比較。
如果生命只是大夢一場,你該怎么辦?是瓦依那留給每個人對于生命旅程的哲學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