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怒砸列車車窗的事件發生之后,我們等來了并不算誠懇的官方通報。
整個情況說明,從頭到尾對乘客的遭遇都沒有一句道歉的話,顯得十分傲慢。
說實話,在危機公關這一塊,公共部門真得跟私企好好學學。
至于說情況說明的內容,也犯了明顯的常識錯誤。
比如通報里說,21時20分,車內氣溫為31度。這個溫度看上去似乎可以忍耐,但如果加上空氣濕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濕度會讓體感溫度冷的更冷,熱的更熱,這就是所謂的“魔法攻擊”。
而這趟列車的室內濕度,已經超過了60%。這時候,人的體感溫度,就絕不僅僅是31度。而很有可能是33度到37度之間。
這顯然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范圍,再加上人多缺氧,當時已經有乘客反映頭暈。
所以,僅僅根據當時的實時溫度就判斷沒有達到警戒線并不科學,更別提當時的室外溫度是34度,因此室內溫度還會上升。
有人說,不讓砸窗戶是怕有乘客跳出列車發生事故。我不知道有什么樣的蠢貨會在空氣已經流通的情況下選擇跳車,即使有,他也應該責任自負。
然而問題就在這里,列車上的乘務員死活不愿意砸碎車窗,就是因為怕擔責任。無論是車窗損毀本身,還是萬一有人跳窗,他們都擔心自己會承擔責任。
而這,正是官僚體系常出的問題。
用學者楊照的話說,官僚體制最大的特色是層級制。而層級安排的原則是:越是在第一線做事的越沒有權力;越有權力的離現場越遠。
其結果就是:實際執行的人不能對自己執行的做法負責,當然也就不能對執行的結果負責;要負責的人卻又看不到、感受不到實際權力行使的結果。
要想打破這種官僚體制,就必須有在第一線做事的人挺身而出,敢于做出決策。用中國的老話講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一次,勇敢做出決策的是一位乘客。不知道如果沒有他挺身而出,最終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有時候,那結果會相當可怕。
2023年,日本拍了一部電視劇叫做《核災日月》,講述的就是福島核電站的事故。
在這部電視劇里,面對海嘯襲來,核電站被淹沒,日本龐大的官僚系統幾近失靈。
所有部門都在推脫、甩鍋、踢皮球,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被困在信息繭房里,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甚至都同情首相的處境,他并非無能之輩,卻又無能為力。而這正是龐大官僚機器的特征。
相比于高層的一團亂麻,福島核電站這邊可謂是眾志成城。而達成這一氛圍的核心,便是福島核電站站長吉田昌郎。
吉田只身一人抗住了來自官僚系統的巨大壓力。他的擔當精神讓屬下和同僚愿意追隨他赴湯蹈火。
真不清楚,如果沒有吉田昌郎和他所率領的“福島五十死士”,福島會不會變成第二個切爾諾貝利。
這便是龐大官僚機器所展現出來的弊端:面對問題,當身處一線的人不能做出決策,不敢承擔責任,那么所有人都將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態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
而我們不能期待,每一次都會有人挺身而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