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冬天的元大都特別冷。四十三歲的皇太子真金蜷縮在錦被里,臉色比飄在窗外的雪還白。
這位被父親忽必烈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此刻正被一場“禪位風波”折磨得奄奄一息。
一場提前終結的繼位計劃
事情起因是有幾個漢臣大臣等不及老皇帝交班了,偷偷上書勸忽必烈退休當太上皇,把龍椅讓給正當壯年的太子。
奏折還沒送到御前,就被真金的政敵截下來捅給了忽必烈。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七十一歲的忽必烈勃然大怒,當場把帶頭的官員砍了腦袋,其他參與的要么流放要么貶為奴隸。
真金聽說后嚇得魂飛魄散。他太了解父親了,這位滅南宋、征日本的雄主最忌諱別人惦記他的皇位。雖然忽必烈沒直接罵兒子,但真金整天疑神疑鬼,總覺得父親在懷疑自己。
熬到臘月初十,這位當了十二年太子的蒙古貴胄竟活活把自己嚇死了。消息傳到紫檀殿,忽必烈握著奏折的手直發抖。
他望著真金生前常站的殿角,那里現在空蕩蕩的。精心栽培的繼承人沒了,大元王朝的接班計劃全亂了套。
更麻煩的是真金死后留下的權力真空。他三個兒子里,長子甘麻剌二十六歲,在漠北帶兵;幼子鐵穆耳剛滿二十,還在學習理政;二兒子答剌麻八剌病懨懨的(果然兩年后也死了)。
忽必烈看著這幫孫子,想起真金小時候被他抱在膝上教射箭的樣子,心里像被刀剜似的。整整八年,老皇帝就是不肯立新太子。
直到臨死前一年,他才突然把鐵穆耳叫到跟前,掏出枚沉甸甸的“皇太子寶”金印塞進孫子手里,這枚印原本是真金的??蓾M朝文武心里都打鼓:傳位給孫子,那些叔叔們能答應嗎?
忽必烈兒子們的失勢真相
要說忽必烈的兒子們沒想法,那是假話。老皇帝生了十個兒子,活到1294年他去世時的還有六個。可仔細一扒拉,這幫王爺不是早廢了就是邊緣化了。
最有資格爭位的是老四那木罕。他是真金的同母弟弟,按說該是嫡子里的頭一號??蛇@位爺太不爭氣,帶兵打漠北叛王時,居然被手下出賣當了俘虜。
在蒙古人眼里,被俘過的王子比瘸腿的馬還不值錢,徹底斷了繼位的念想。
老九脫歡更慘。奉命去打安南(今越南),結果讓人打得丟盔棄甲。忽必烈氣得胡子直翹,下旨罵他:“你這輩子別想再踏進大都一步!”發配到揚州當了個空頭王爺,沒幾年窩囊死了。
老八闊闊出倒是活得滋潤,可他聰明得很。眼看侄子鐵穆耳得寵,立馬表態支持,后來混了個寧王當當。老七奧都赤常年帶兵在西域轉悠,等知道老爹死訊時,上都的登基大典都辦完了。
最小的老十忽都魯帖木兒更不用提。忽必烈死時他也就十幾歲,封地還是后來才給的,乳臭未干的孩子哪懂爭皇位。
這么一算,忽必烈活著的兒子們要么沒實力,要么沒膽量,要么沒興趣。六個王爺湊不出半支敢造反的軍隊。
反倒是真金留下的兩個兒子成了主角,甘麻剌手握漠北精兵,鐵穆耳頂著“皇太孫”名分。兄弟倆的較量,可比叔侄爭位精彩多了。
漠北戰神與皇太孫的對決
鐵穆耳捧著爺爺給的太子金印還沒捂熱乎,就聽見漠北傳來消息,大哥甘麻剌把練兵場擴了三倍,天天帶著騎兵在草原上沖殺。這個比鐵穆耳大兩歲的晉王,可不是省油的燈。
他從小被忽必烈的察必皇后養大,十歲起就在馬背上混,二十歲封晉王鎮守漠北龍興之地,統領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宮帳)的嫡系部隊。忽必烈還特意為他設了內史府,擺明當接班人栽培過。
鐵穆耳心里明鏡似的。爺爺去世前派他去漠北打仗,表面是討伐哈丹叛軍,實則是要他去抓軍權。
那會兒他帶著忽必烈的心腹玉昔帖木兒,在冰天雪地里啃了半年干肉,終于把叛軍剿滅。將士們圍著篝火啃羊腿時,玉昔帖木兒舉著酒碗嚷嚷:“弟兄們!往后就跟著皇太孫吃香喝辣!”這話一傳十傳百,北方邊軍的心都偏到鐵穆耳這邊了。
1294年正月,忽必烈咽氣的消息傳到漠北。
甘麻剌立刻點齊三萬騎兵往大都趕,半道卻被玉昔帖木兒攔下來。這位老臣馬鞭直指甘麻剌鼻尖:“先帝的皇太子寶都給了鐵穆耳,您這當哥哥的難不成要造反?”甘麻剌氣得牙癢癢,可看看對方身后黑壓壓的精銳騎兵,到底沒敢硬闖,他帶的兵還沒人家一半多。
四月里的上都城,火藥味比羊肉膻味還沖。蒙古宗王們吵了三天三夜,甘麻剌的人拍桌子吼:“祖宗規矩立長不立幼!”鐵穆耳派系冷笑:“傳國玉璽都在我們手里,天意懂不懂!”
最絕的是七十歲老將伯顏,這位滅南宋的統帥突然“哐當”把寶劍插在殿前:“今天誰搗亂,先問問我手里的劍!”滿屋子王爺頓時鴉雀無聲。
武力震懾加政治運作,硬是把甘麻剌壓得沒脾氣。
母親的玉璽
鐵穆耳能上位,有個女人起了大作用,他親娘闊闊真。這位真金太子的正妃手腕了得。忽必烈剛斷氣,她就搞了出“天降祥瑞”。有個叫脫脫真的婦人拿著塊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玉璽來獻寶,經鑒定竟是失蹤百年的秦始皇傳國玉璽!
闊闊真立馬派人八百里加急把玉璽送給小兒子,還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親手塞進鐵穆懷里:“老天爺選的皇帝,你們看著辦!”這出戲演得漂亮,連甘麻剌的親信都動搖了。
玉璽前腳送到,大軍后腳進城。跟著鐵穆耳回京的漠北精兵把上都圍得鐵桶似的。帶兵的玉昔帖木兒和伯顏兩個老狐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玉昔帖木兒拉著甘麻剌袖子抹眼淚:“先帝尸骨未寒,您忍心看兄弟相殘嗎?”伯顏直接帶刀闖進帳子:“擁立新君是國本大事,誰敢搗亂就是叛賊!”兄弟倆的母親闊闊真更絕,她派人給大兒子遞話:“你要敢爭位,我立馬撞死在你爹靈前!”
甘麻剌看著母親以死相逼,又瞅瞅帳外寒光閃閃的刀槍,長嘆一聲跪倒在地,這一跪,跪出了大元朝第二位皇帝。
說到底,鐵穆耳贏在政治資源整合得好。母親掌控后宮輿論,傳國玉璽造天命,漠北駐軍當槍桿子,老臣們撐腰桿子。
甘麻剌空有長子名分,要兵沒兵,要人沒人,連親媽都不幫他,這仗怎么打?忽必烈那幫兒子更慘,老的老小的小,唯一的實力派那木罕還背著戰敗的黑歷史。等鐵穆耳在大安閣登基時,叔叔們只能跟著百官磕頭喊萬歲了。
草原法則
蒙古人選大汗向來不講究什么嫡長子繼承。草原上拳頭大的說話,這點在鐵穆耳上位時體現得明明白白。您看忽必烈當年怎么搶的汗位?蒙哥大汗死在釣魚城,他立馬帶著兵跟親弟弟阿里不哥開打,硬是用刀箭“說服”了蒙古王公。
到孫子輩這兒,鐵穆耳有樣學樣,皇太子寶印是虛的,漠北兵權才是實的。
更關鍵的是蒙古人“幼子守灶”的老傳統。家業傳給最小的兒子,老大老二都得出去闖蕩。
甘麻剌作為長孫,按漢人禮法該繼位,可蒙古貴族們覺得他該在漠北守祖地。鐵穆耳作為幼孫,反倒被看作“守灶人”。這觀念連忽必烈都受影響,否則不會把真金的太子寶印傳給小孫子。
還有個隱形原因:黃金家族的內耗。忽必烈那些兄弟子侄沒少給他添堵。阿里不哥跟他打了四年內戰;窩闊臺系的孫子海都鬧了三十年叛亂;東北的乃顏王爺還聯合其他宗王造反。
等忽必烈死時,蒙古宗王們早打得筋疲力盡。鐵穆耳后來能當“太平天子”,就是因為他吸取教訓,一上臺就宣布“罷征南之役,止東伐之師”,大家喘口氣比什么都強。叔叔們想想連年打仗的苦,誰還愿意為皇位再拼命?
余波
鐵穆耳在位十三年(史稱元成宗),算是元朝少有的安穩年頭??傻人?307年咽氣,報應來了,沒兒子接班。
當年被他壓制的宗王后裔全冒出來了。甘麻剌的兒子也孫鐵木兒(后來的泰定帝)、海山的兒子和世?與圖帖睦爾(即元明宗、元文宗),再加上各路權臣,把元朝中期的朝堂攪得烏煙瘴氣。二十多年里換了八個皇帝,政變謀殺跟家常便飯似的。
最諷刺的是當年爭位落敗的甘麻剌,死后竟被兒子追封為皇帝(元顯宗)。1302年病逝時還只是個晉王,二十一年后兒子泰定帝繼位,硬給他上了廟號。
要是地下有知,鐵穆耳怕是要氣得掀棺材板,早知如此,當初何必兄弟相爭?
回頭想想,忽必烈兒子們不造反,說到底就兩個硬道理:第一是沒實力,十個兒子死剩六個,不是早廢了就是邊緣化了;第二是鐵穆耳后臺太硬,老媽闊闊真操縱輿論,權臣伯顏掌握兵權,傳國玉璽加持天命。
再加上蒙古人本來就不太講究父死子繼,孫子接班雖然少見,可總比鬧內戰爭個你死我活強。
站在元上都遺址的殘垣斷壁間,大安閣只剩個土臺基。當年伯顏按劍震懾諸王的場景,早被草原風吹散了。倒是2014年出土的“魏王碑”還留著忽必烈曾孫阿木哥的名字,這位王爺正是當年皇位競爭者甘麻剌的后人。
歷史像個輪回:鐵穆耳贏了皇位,甘麻剌的后人卻留下石碑?;蛟S對蒙古人而言,活著在草原縱馬,比困在龍椅上斗得頭破血流更痛快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