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浦區欣益養老院與市東醫院正式就認知癥專項醫療服務簽署合作協議,專業醫院的專業診療資源,與一線養老機構的日常照護服務實現無縫對接,并開辟了“兒童探訪日”的“醫-養-社-家”聯動模式,為老齡化社會面臨的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挑戰,探索出一條“醫療資源下沉、院內早期篩查、診療快速通道”的醫養結合新路徑。
“醫-養-社-家”聯動升級
“奶奶,這個小珠子要放到對應顏色的框框里才行!”7月3日,欣益養老院與市東醫院簽署認知癥專項醫療服務合作協議當日,也是欣益養老院的“兒童探訪日”。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的徐韻婷同學正耐心地引導著一位白發蒼蒼的奶奶玩著磁吸迷宮游戲。老人起初有些遲疑,但在孩子的鼓勵下,慢慢地將珠子一顆顆引向終點。
作為暑期社會實踐,來自“上理工附小暖心小分隊”的家庭與養老院約30位輕中度認知障礙長者結對互動。80多歲的唐秀蘭老人開心地說:“小朋友陪我們很開心,搭了小龍船,我不會搭,小朋友就教我。跟小朋友在一起,心里就沒有什么憂愁了。”
游戲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科學的康復理念。活動策劃方準備了夾珠子消消樂、帆船拼搭、小貓釣魚等一系列道具。市東醫院神經內一科副主任醫師楊曉玲在現場指導:“這些游戲能夠很好地鍛煉老人的智力、思維、專注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當老人沉浸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他們的大腦功能就在無形中得到了磨練和保護。”
這場溫馨的互動現場,其背后是楊浦投控集團欣益養老院與楊浦區市東醫院深化醫養合作的堅實一步。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它不僅是“偷走記憶的歲月殺手”,更是一種以認知功能進行性惡化、伴隨精神行為改變的神經變性疾病。
而承擔起這份專業支撐的市東醫院,也正經歷著能級的巨大躍升。就在今年5月13日,復旦大學與楊浦區合作的市東醫院新江灣院區正式開工,致力于通過引入“復旦標準”,構建覆蓋上海東北部的高水平醫療服務體系,并打造讓優質資源惠及更多市民的“15分鐘醫療圈”。
這意味著,未來支撐欣益養老院這類醫養合作的,將是一個能級更高、資源更強的區域醫療中心,這無疑為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提供了更堅實的保障。
篩查、陪診、照護,全鏈條守護
“很多老人獨自在家,缺乏外界信號,大腦會加速衰退。”楊曉玲指出,“而在養老院,我們與院方合作,就能將專業醫療服務前置。” 這種合作體現在一張細密的守護網絡中。
欣益養老院醫療部主管仇晉梅介紹,作為一家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院,院內的醫生在日常查房中就能及早發現老人的認知或精神行為問題。一旦發現異常,養老院會第一時間與市東醫院溝通。
“我們為養老院的老人開通了預約綠色通道,”楊曉玲補充道,“可以讓他們更快地進入我們神經內科和心理科的相關門診,進行專業的檢查和藥物調整。” 此外,雙方還建立了微信群,可以隨時在線上為護理院和患者提供用藥建議和調整方案,減少了老人盲目用藥的風險,也讓家屬更為放心。
除了及時的醫療干預,科學的日常照護和認知訓練同樣至關重要。在活動現場的認知科普講座上,心理科王峰醫生和神經內科楊曉玲醫生分別向家屬和護工們普及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十大征兆,如近期記憶減退、對時間地點混淆、情緒波動等,并強調“早診斷、早治療、早獲益”的原則。
“照護認知障礙患者,關鍵是細心和耐心。”楊醫生在她的講座材料中反復強調。當患者因為疾病而變得“不講道理”或反復詢問同一個問題時,照護者需要理解這是疾病在作祟,而非故意“作對”。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使用簡短的句子,耐心重復,并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患者的不安。
更重要的是,要讓老人參與到自己喜歡且力所能及的活動中來。楊醫生說:“有的人喜歡打麻將、打牌,有的人喜歡唱歌、寫字,或者去打打羽毛球。只要是他們感興趣并能獲得快樂的,都對延緩認知衰退有益。” 醫院會指導養老院的社工,根據每位老人的具體情況和興趣,制定個性化的認知訓練方案。
此次活動,是“醫-養-社-家”聯動模式的一次成功實踐,通過搭建一個平臺,讓專業的醫療知識、養老院的日常照護、社區(學校)的社會支持和家庭的關愛得以交匯融合。未來,在楊浦區的欣益養老院,這樣的“兒童探訪日”認知活動和醫院的免費認知篩查將每月定期開展,為越來越多的銀發長者守護珍貴記憶。
文字| 沈瑩
圖片| 沈瑩
編輯| 陳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上觀號作者: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