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百無聊賴的行業交流中,一位經營滋補品的吳老板問老李關于新會陳皮的“標準倉儲”究竟是什么標準的問題?老李脫口而出:“簡單來說,就是溫度在26℃左右,相對濕度60%左右,有通風溫控設備的倉庫。”
說罷,吳老板發了一個陳皮倉庫的溫濕控數據記錄表給老李參考,說按照老李的標準,這個倉庫是不是溫度濕度都超標了。老李看了看圖片,腦袋一熱當時就說這倉庫溫度這么高,是不是傳說中的“輕工藝皮”?于是問了吳老板在參觀這個倉庫時看到了什么。
讀者朋友與老李交流其朋友的“高溫倉”
吳老板說,這是他合作的新會陳皮供貨商的倉庫,里面的新會陳皮用膠框裝著,疊放層高約2米多(7個框疊放),存放的都是2024年的新年份柑皮。整個倉庫約幾百平米,存了幾千斤大紅皮。“參觀時候四月初,當時外面的溫度20度左右,但倉庫里面起碼30多度挺熱的,濕度也算挺高的。倉庫里面有濃烈果皮香味,也夾雜些腥味、酸味等。”
吳老板接著說,他說查了新會陳皮的地標規定,里面的內容有要求明確“新會陳皮應貯存在干燥、通風、濕度不超過70%,溫度不超過35℃的倉庫,倉庫中宜有送風、排氣和抽濕設備及防蟲、防霉變設施和措施。”也就是,這個倉庫雖然溫度、濕度都比較高(33℃和70%以內),但仍在地標的范圍內,不能算是“工藝”處理吧?
老李愕然了一下,想了想吳老板的話,也翻了翻地標中貯存新會陳皮的相關標準,一切確如吳老板說的,這個倉庫也是按照“地標貯存標準”來進行溫度控制的,只是說溫度稍稍高了一些,只要是不發霉不蛀蟲,那么就仍屬于標準內,所以不能說不滿足標準,同時倉庫中也配置控制溫、濕度的設備,一個月電費也得大幾千元,妥妥地投入了大成本。
那么問題來了,目前各種倉的概念很多,有干倉、濕倉、工藝倉、恒溫倉、標準倉、生態倉等等,這些倉有些是按照地標建設的,也有根據倉庫建設者各自對陳皮陳化的理解而建設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倉儲標準”,才是“標準倉儲”呢?
新會陳皮地標中關于貯存條件的說明
一、關于倉儲“標準溫度”和“標準濕度”的討論
正如上文說的,目前關于新會陳皮的倉儲標準,只有地標中明確規定,即不超過35℃、濕度70%以內具備抽濕等硬件條件的“三離”存放的倉庫。在溫度和濕度等可以量化的標準下,這僅僅是一個存放條件的上限,更沒有設定下限范圍。也就是說,只要符合上限往下的溫度和濕度,那就是符合標準的倉庫。
對于標準倉儲的問題,新會某陳皮頭部企業的市場負責人何總表示:“目前在新會的每家陳皮企業都有自己的倉儲標準,在上限數值以下不斷探索更快能讓陳皮加速陳化的溫度和濕度,所以沒有說誰的倉庫才是標準的。”
也就是說,沒有超過上限標準的,都可以稱之為“標準倉儲”。
對于上述倉庫中把溫度控制在33℃和濕度控制在70%以內的倉庫,何總表示這不能說是“工藝倉”(所謂工藝倉,就是“制作工藝皮使用的專門加速陳化用的倉儲”),在她的認知中,其溫濕度的控制甚至可以說是“控制得很好”。
對于把陳皮倉儲的溫度和濕度調高的問題,另一位陳皮行家羅總就表示,這種溫度偏高的倉儲方式,就是一種最近興起的“輕工藝皮”。“跟過去高溫加高濕的反復烘干不一樣,新工藝更傾向于加快陳皮的微生物反應,而不是單純采用物理手段。”
倉庫中的新會陳皮
二、陳化技術的創新,不能也不應該是為了“造假”
對于把溫度、濕度調高的操作,陳皮行家羅總認為,這是一種“輕工藝皮”處理手段,目的就是為了模擬高溫環境下,微生物的轉化加速。
對于其雖然是符合了新會陳皮地標倉儲的標準,但羅總表示不認同這個做法。“在倉儲中調高溫度和濕度至臨界值,就好比我們在烹飪中使用了‘高壓鍋’,雖然符合陳化的標準,但卻喪失了過程必須要的轉化時間,從而陳化出的陳皮口感并不理想。”羅總說,“目前業內都是按標準倉儲去最大限度地提速,但誰都不提及提速后風味的變化,所以我們作為傳統陳化和自然陳化的倡導者,是不建議這種調高溫度、濕度的倉儲的。”羅總表示。
老李此前也查閱了溫度、濕度等指標是如何影響陳化的,例如陳皮在夏天的陳化速度就明顯高于其他時間,這與溫度變化呈現正相關,如當環境溫度超過30℃時,新會陳皮內部的分子運動就會加快,氧化反應呈現加速狀態,同時微生物反應也會增加,這一過程有助于陳皮中的化學成分發生轉化,如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物質會逐漸發生變化,從而使陳皮的香氣更加濃郁、醇厚,口感也更加細膩。
老李從另一位檢測機構研究人員口中也得到一些觀點。“在實驗室層面,適當地提高溫度和濕度的倉儲模式,是可以實現陳化提速的,但不會超過2年的上限,即無論如何加速,也不可能從內含物的層面用1年時間陳化出10年陳皮的物質,但至少可以用1年的加速陳化,而得到3年陳化的效果。如想要再突破這是加速閾值,就只能是造假了。”
說到這里,企業通過加速陳化后,那么能不能把實際上陳化一年的陳皮加速后當三年陳皮賣呢?這就是明顯的“年份虛報”行為了(現實中有部分的陳皮企業確實存在如此操作),老李是不認同的,也不符合相關規定,以為就無必要展開討論了。
雖然說提高溫度、濕度可以達到一定的加速效果,但其也是一把“雙刃劍”。
當溫度過高時,空氣中的濕度也會相應增加,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陳皮的含水量過高,或者存放環境過于潮濕,霉菌就很容易在陳皮表面生長繁殖,導致陳皮發霉變質。
一旦陳皮發霉,不僅會影響其外觀和品質,還可能產生對身體有害毒素,降低陳皮的食用價值和安全性。同時,高溫高濕的環境也會導致煙草甲等昆蟲的活躍,特別是新皮中豐富的營養物質尚未轉化,如果糖、蛋白質、纖維等,這些成分昆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誘發蛀蟲。
綜合來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標準下的高溫、高濕為陳皮陳化提供了一個“加速器”,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部分陳化反應,提升陳皮的品質。
高溫高濕環境中發霉的新會陳皮
三、如何建立自己的“理想倉儲”?
在實際操作中,行業一般認為最佳的存皮氣溫是26℃上下,濕度在60%左右,這樣的溫度和濕度可以保證新會陳皮自身的含水量在15%以內,在不發生蟲蛀、霉變、燒皮等異常情況下實現持續性的陳化。
相反,如果溫度長期超過45℃、濕度長期超過70%以上,陳皮自身內含物就會被破壞,從而變成“工藝皮”,又或者長期放在0℃以下的冷凍存儲,也會讓陳皮陷入休眠而無法陳化。
需要強調的幾點,當存放陳皮的環境或者容器的相對濕度長期處于70%以上時,陳皮就會吸潮并出現明顯的發軟,容易誘發霉變和蛀蟲;相反,如相對濕度過低例如相對濕度在20%以下,也可能會因為過于干裂而出現“標本化”的現象,直接影響了陳化的效果。
當陳皮處于如下相對濕度環境時—— <40%不會霉變、蛀蟲; 40~60%不易發霉、蛀蟲; 60~70%是比較適宜的陳化濕度,不易發霉,可能蛀蟲; 70~75%較易蛀蟲、發霉; >75%極易蛀蟲、發霉;
在以上相對濕度超過70%并持續一天以上時,倉儲管理上就需要注意陳皮含水量過高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主要表現為皮身由硬變得軟,放在手掌中張合可輕易彎曲狀態。這時候就要降低濕度、調低溫度等,盡快降低陳皮的含水量。
總的來說,在符合相關標準下進行調控溫度和濕度的操作是一門技術活,但技術創新不是為了造假。
陳皮企業在不造假的情況下提高陳化速度,那是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要陳化出風味口感一流的新會陳皮,確實是需要時間去沉淀。所以老李認為,“高溫倉”的出現,不能說是“造假”,也不能一棍子打為“工藝皮”,其更多是企業經營行為的一種選擇。
老李一直抵制的是產地造假、年份造舊的行為,如果如實陳化年份,不去以一年充當十年,不以外地皮冒充新會皮,那么企業的行為都應該值得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