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南昌愛爾眼科醫院迎來了一位重磅專家——廣州中山眼科中心醫院斜弱視專科主任余新平。余新平教授在斜弱視領域造詣深厚,是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同時還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AKRON兒童醫院訪問學者,擔任中國醫師協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專委會委員等重要職務。他擅長各類常見斜弱視的治療、復雜斜視的手術治療、難治性弱視的矯治以及雙眼視功能異常的診治,其研究成果被評為2017年全國斜視與小兒眼科十大進展之一,并被2020版美國眼科學會斜視臨床指南引用。
此次他親臨南昌愛爾眼科醫院,為眾多疑難眼病患者帶來了精準診療的希望。在此次坐診期間,一例長達 10年病史的急性共同性內斜視病例,經余教授團隊精心治療后取得顯著成效,引發廣泛關注。
17 歲的小白自10年前起,就被右眼向內偏斜的問題困擾,隨著時間推移,癥狀愈發嚴重。來到南昌愛爾眼科醫院后,余新平教授對其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小白雙眼裸眼視力僅為 0.1,通過佩戴 - 3.75DS 眼鏡,矯正視力可達到 1.0,但無論是 33cm 看近,還是 5m 看遠,眼位向內偏斜均達 40 三棱鏡度,且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已遭受破壞。綜合各項檢查,小白被確診為急性共同性內斜視、雙眼屈光不正。
完善術前檢查與準備后,余新平教授團隊為小白實施了斜視矯正術,精準完成雙眼內直肌后徙 4.5mm,手術過程順利。術后,在驗光配鏡及專業的雙眼視功能訓練輔助下,小白的眼位恢復正常,曾被破壞的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也開始逐步復蘇。“真沒想到困擾我這么久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太感謝醫生了!” 小白難掩喜悅之情。
余新平教授科普道,急性共同性內斜視發病突然,復視是其典型癥狀,多在 5 歲后發病,這是因為此時雙眼視功能已發育健全。患者眼球運動通常不受限,但需進行神經科檢查排除顱內疾患。這類患者往往對發病日期記憶清晰,卻無麻痹性斜視的眼部及神經科體征。糖尿病患者、學齡前兒童、眼外傷者,以及長期精神緊張、患有中樞系統疾病的人群,都是急性共同性內斜視的高發群體。
針對治療方案,余教授介紹,目前主要采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內斜度較小、復視影響不大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療,通過佩戴最低度三棱鏡底向外的眼鏡中和復視,治療周期為 0.5 - 1 年;而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內斜度數過大的患者,待癥狀穩定 0.5 年以上,手術治療則是更優選擇,矯正眼位后有望恢復雙眼視覺功能。
余教授特別提醒,中高度近視患者應保持框架眼鏡常戴,同時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以防突然誘發急性共同性內斜視。此次成功案例,不僅展現了南昌愛爾眼科醫院與頂尖專家合作的專業實力,也為更多眼病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