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向財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下發《關于加強非車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要求推行“報行合一”,不得盲目拼規模搶份額。
所謂“報行合一”,就是保險公司實際執行的保險條款和保費費率要與向監管部門報送的備案材料保持一致。這看上去理所當然,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說一套做一套頗為盛行,大家或主動或被裹挾,為了市場規模,將價格打了上去。
這就導致非車險業務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費用虛高、變相返利等惡性競爭亂象亦層出不窮。愈演愈烈之下,亂象有可能造成普遍虧損和普遍風險。
“報行合一”,大勢所趨
《征求意見稿》列出了實際操作的種種“弊端”,包括以直接業務虛掛中介業務方式套取手續費,以及通過虛列會議費、宣傳費、廣告費、咨詢費、服務費、防預費、租賃費、職工績效工資、理賠費用等方式套取費用,變相突破報備的手續費率上限。
一直以來,保險公司為了跑馬圈地做大規模,普遍通過支付高額銷售費用的方式打價格戰,導致綜合成本高企,利潤變薄,甚至增收不增利、賠本賺吆喝。
這種打法,在增量競爭時代還能跑得動。規模在漲,就能掩蓋很多問題,或者說,就能對沖很多風險。但當市場逐漸變成存量競爭時,規模增速放緩,“二八效應”分化市場,費差損的問題就凸顯出來,并且成為懸在保險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保險業的模式,就是負債久期和投資久期的不匹配,收入確認和風險確認存在不一致。這種特點,使得保險公司容易忽視或有意忽視未來的賠付風險,表現出來就是負債端“不計成本”,為了眼下的規模而給出過高的產品收益,付出過高的銷售費用,從而增加虧損風險,并有可能傳導成為系統性風險。
特別是,低利率時代勢大力沉,利差損和費差損不得不防,而且也等不得市場自然出清。三年前,“有形之手”果斷出手,引導保險產品進入“降息”和“降費”通道。在非車險之前,“報行合一”已經在車險和人身險成功推行,如今順勢而為,填平監管“洼地”,也是意料之中,大勢所趨。
反內卷,改變潛規則
“報行合一”首先是反內卷。國家層面在反內卷,從光伏到汽車,內卷式競爭不僅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引發數據造假、服務縮水和以次充好,更是將整個新興行業拖向“未富先衰”,吞噬掉技術革新和商業創新的前景與可能。更糟糕的是,如果所有行業都陷入內卷,那么整個國民經濟也就陷入通縮的風險之中。
其次,“報行合一”也是促進高質量發展。如果沒有“報行合一”的強力約束,哪怕是飲鴆止渴,很多保險公司可能還是繼續將內卷進行到底,將惡性競爭的“苦果”外溢成為全行業的“結果”。“報行合一”倒逼保險公司由“唯規模”和“價格戰”轉向創新和服務的競爭。
可以說,與很多行業一樣,保險業初期的發展都是追趕—復制模式,國外的他山之石,保險產品和條款都是現成的,橫移過來就行。但當行業迅速發展并膨脹至超大規模時,低垂的果實已經采摘完畢,前邊的路怎么走,需要我們自己試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和創新冗余,才能繼續前行。醫養結合怎么搞,創新藥支付怎么突破,個人養老金如何爆發,都沒有標準答案和現成答案,需要在服務上創新,而這是惡性價格戰之下所做不到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任何發展,都面臨著長短期的博弈,都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報行合一”改變了此前的游戲潛規則,對那些已經形成對中介渠道依賴的中小險企而言,壓力不可謂不大。事實上,依靠銀保渠道和保險中介,依靠不斷攀高的銷售費用,正是這些中小險企寄希望于彎道超車的“勝負手”,雞蛋都在一個籃子里,所以轉型時也更艱難。
但“報行合一”的大幕已經落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整個行業是大概率事件。對中小險企而言,當務之急是怎么在新規則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再去尋找打政策的擦邊球,靠所謂的“創新”來躲過監管,玩“貓鼠游戲”,只能是耍小聰明。
撰文:玖亓校長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