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實踐征程赴瑞昌,攜初心熱忱探非遺沃土
2025年6月27日下午,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2025年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出征儀式在圖書館前舉行,開啟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新征程。6月28日,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心傳承文化,設計賦能鄉村”實踐團懷揣著傳承文化的夢想與熱情,奔赴九江瑞昌這片充滿非遺文化氣息的土地,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三下鄉之旅。
探剪紙博物館,悟非遺精髓承千年文化根脈
2025年6月29日,實踐團抵達瑞昌后,前往夏畈鎮剪紙博物館,開啟了一場充滿藝術韻味與文化底蘊的奇妙之旅。此次參觀瑞昌市夏畈鎮剪紙博物館,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國家級非遺瑞昌剪紙的獨特魅力,深刻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幸拜訪到了國家級剪紙非遺傳承人朱樸光大師,我們聆聽朱大師講述剪紙藝術在瑞昌的發展歷程。在與大師的交流中,他強調:“年輕人傳承非遺需以現代思維激活傳統,更要以匠人實踐為根基”。那些精美的剪紙作品,或描繪著當地的秀麗風光,或展現著民俗風情,每一刀、每一剪都凝聚著藝人的心血與對生活的熱愛。
入村落溯源流,察多元傳承筑文化脈絡
當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們開啟了“三下鄉”剪紙文化調研之旅,團隊隊長冷雨晨、實踐組組長葉鑫飛帶領組員深入瑞昌百花村、調研組組長黃相文、趙婷帶領組員前往港下談、宣傳組組長李金龍、汪茹馨帶領組員前往寶山村等多個村落進行調研,探尋指尖藝術的傳承脈絡。從胡菊花老師的熱愛堅守,到夏鈺瑤同學的青春接力,再到陳玉姣奶奶的歲月沉淀,瑞昌村落的剪紙調研,讓我們看到非遺傳承的多元模樣。它扎根民俗、擁抱青春、跨越代際,是藝術,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此次實踐不僅讓青年學子觸摸到非遺文化的根脈,更以“設計賦能”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他們用青春接力傳統,讓剪紙藝術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彰顯文化自信的時代內涵,為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寫下生動注腳。
進文化館研學,習剪紙技藝促傳統煥彩
2025年6月30日上午,藝術設計學院暑期三下鄉團隊走進瑞昌市文化館開展非遺實踐活動。團隊參觀館內16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展示,重點觀摩以六大主題陳列的百余件瑞昌剪紙作品,感受其“陰陽刻結合、玲瓏剔透”的藝術特色。隨后,在省級非遺傳承人雷瑞珍指導下,學習制作窗花、喜字等剪紙作品,掌握對折、剪裁技巧及正確握剪姿勢。
活動尾聲,團隊成員冷雨晨、黃相文、趙婷、汪茹馨與雷奶奶深入交流,提出計劃運用專業設計挖掘剪紙文化符號,推動非遺與現代設計融合,以文創產品為載體,讓年輕人感受文化自信,領略非遺之美。
建館院協作機制,拓非遺傳承融合新徑
2025年6月30日下午,“館院共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與瑞昌文化館”會議在瑞昌舉行。瑞昌市文化館館長蔡敏、藝術設計學院團總支書記江政建、團總支副書記曾慶金出席、實踐團全員參與,會議由實踐團隊長冷雨晨主持。
活動伊始,藝術設計學院團總支書記江政建老師進行致辭,闡述館院共建對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點明工作方向,展望合作愿景,為在場同學提出建議。蔡敏館長、江政建老師為合作立牌揭幕,標志雙方開啟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的新篇。
活動最后,瑞昌文化館蔡敏館長總結發言,期待雙方合作,堅定非遺傳承決心,指出館院共建是新起點。此次 “館院共建” 成功開展,不僅奠定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與瑞昌文化館合作基礎,更激活非遺傳承活力,未來雙方將共同推動瑞昌剪紙等非遺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繁榮發展,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探殘疾人文創基地,觀生命力量與非遺共耀
2025年7月1日,在九江瑞昌國家級殘疾人文創基地,我們與陳館長、殘疾剪紙傳承人戴衛星老師交流。戴衛星老師自幼右手殘疾,師從朱樸光大師,深耕剪紙七年,代表作《二十四孝圖》等融合傳統與現代風格。他在工作區手把手指導學生剪紙,從工具選擇到刻刀技巧悉心傳授,學生們成功刻出油紙傘圖案。
這里既是傳承瑞昌剪紙的非遺陣地,也是殘疾人實現價值的平臺。他們用剪刀裁剪藝術,更剪裁出突破命運的人生,讓非遺與生命之光永續綻放。
研江萬里紀念堂,掘歷史遺珍助鄉村文化振興
2025年7月1日,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心傳承文化,設計賦能鄉村”實踐團走進陽峰鄉江萬里紀念堂調研。實踐團成員拍攝堂內木雕、磚雕、壁畫等藝術遺跡,與陽峰鄉曹老師、府前村江新榮老師,了解南宋名相江萬里生平事跡,以及紀念堂的歷史變遷和在民俗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調研讓成員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激發其傳承使命感。他們計劃結合專業設計文創產品、打造文化展示空間,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未來,實踐團還將持續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以藝載道傳文脈,繪彩鄉村續新篇
2025年7月2日,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心傳承文化,設計賦能鄉村”實踐團在陽峰鄉江萬里紀念堂開展墻繪實踐。7名成員分兩組創作:《青山歸隱圖》,以細膩筆觸勾勒青山云霧,詮釋傳統文化隱逸精神;另外小組作《荷畔觀風圖》,通過荷葉、荷花、水紋的精妙刻畫,再現荷塘清雅靈動之態。
經不懈努力,兩幅作品為墻面注入生機,既以藝術語言詮釋江萬里精神品格與傳統文化底蘊,又為紀念堂增添文化活力。此次活動既是藝術實踐,亦是文化傳承探索,青年學子以行動踐行擔當,為鄉村文化振興添彩,開啟文化實踐新篇。
探茶韻非遺肌理,以設計煥活鄉野新篇
2025年7月3日,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心傳承文化 設計賦能鄉村”實踐團走進陽峰鄉華浦茶葉莊園,探尋省級非遺制茶工藝,助力鄉村振興。
莊園內,千畝茶園如翡翠鋪展,采茶人身著素色服飾,背簍穿梭于茶樹間,指尖翻飛采擷嫩芽,躬身勞作的身影與層層茶壟相映,盡顯傳統農耕文化的詩意與生命力。實踐團在此解鎖茶葉“雙面價值”:作為天然養生佳品,其咖啡因與茶多酚守護健康;作為文化載體,承載“客來奉茶”的禮儀與“以茶會友”的智慧,堪稱流動的文化史書。
此次茶莊之行,既是非遺文化的深度研學,亦是“設計賦能鄉村”的生動實踐。同學們于茶香中觸摸文化脈絡,在田野間汲取設計靈感。未來,實踐團將持續深耕鄉村產業,以藝術設計為傳統非遺注入時代活力,讓鄉村振興畫卷更添絢麗色彩。
探米粉非遺技藝,以設計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2025年7月3日下午,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心傳承文化,設計賦能鄉村”實踐團走進都昌縣陽峰鄉張家嶺,聚焦當地特色米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深度實踐調研。
實踐團抵達后,與當地居民及米粉制作匠人深入交流,在傳統作坊中系統了解陽峰特色米粉的完整制作流程。匠人嚴格遵循傳統工藝:精選本地優質大米,經清洗、浸泡使其軟化,瀝干后研磨為細膩米漿;米漿經蒸制凝結成塊,揉捻成面團后,通過特制機器多次碾壓成緊實團塊,并經特定時長發酵以保證口感;發酵后的團塊送入成型設備,制成粗細均勻的米粉條;最后將新鮮米粉鋪于特制板上,在通風向陽處晾曬至干燥,再進行精心包裝待售。每道工序皆凝聚匠人匠心,傳承著獨特的地方工藝。
實踐團成員專注學習并記錄制作細節,主動參與部分環節,親身體驗傳統工藝的艱辛與魅力,深化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知。此次實踐既是對非遺技藝的深度探尋,更是藝術設計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具體行動,為后續通過專業設計推動鄉村文化與產業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積累了寶貴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