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嚴禁擅自轉載,侵權必究。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要說起春秋初年的"小霸王",鄭國絕對算一號。這國家巴掌大點兒地方,卻敢在周王室眼皮子底下搞擴張,最狠的一手就是公元前767年把老牌諸侯虢國給滅了。
您可能納悶兒:虢國當年可是周文王親弟弟的封國,根正苗紅,咋就被鄭國這后起之秀給吞了呢?這事得從鄭桓公揣著一筐子財寶找太史伯算命說起。
算命先生指條道:往東搬家能避禍
公元前774年左右,西周王朝已經是風燭殘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兒還沒發生,但王室內部早就亂成一鍋粥。
鄭桓公姬友作為周幽王的叔叔,既是鄭國國君,又在朝廷當司徒,看著侄子一天天瞎折騰,心里那叫一個愁。
有天他把太史伯拽到一邊,悄摸摸地問:"老伙計,這王室眼看要完蛋,我上哪兒躲災去啊?" 太史伯是周朝的史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掐指一算就說:"要說安全地方,雒邑東邊,黃河和濟水南邊那塊兒不錯。"
鄭桓公眨巴眨巴眼:"為啥???"太史伯捋著胡子說:"那地方挨著虢國和鄶國,這倆國君啥德行?貪財好利,老百姓都不待見他們。您現在當司徒,老百姓都擁護您,要是跟他們說想搬家過去,虢、鄶的國君看您正得勢,準保痛快地分您土地。等您住進去,他們的老百姓不就成您的子民了嗎?"(《史記·鄭世家》)
鄭桓公一聽,有點猶豫:"我想往南邊兒長江邊上搬,咋樣?"太史伯直搖頭:"過去祝融當高辛氏的火正,功勞大了去了,可他的后代在周朝一直沒興起,楚國就是他的后人。周要是衰落,楚國肯定得崛起,跟他們做鄰居,沒您好果子吃。"
鄭桓公又問西邊咋樣,太史伯說西邊人太貪,待不住。最后鄭桓公忍不住問:"周要是完了,啥國家能興起?"太史伯掰著手指頭數:"齊、秦、晉、楚唄。齊國是姜姓,伯夷的后代;秦國是嬴姓,伯翳的后人;楚國祖先也有功于天下;還有晉國,成王封叔虞在唐,那地方易守難攻,將來肯定能起來。"(《史記·鄭世家》)
這番對話跟算卦似的,可鄭桓公聽明白了:東邊兒虢、鄶兩國是軟柿子,可以捏。他一拍大腿:"就這么辦!"轉頭就跟周幽王打報告,說要把老百姓往東遷到雒邑東邊。
虢國和鄶國國君聽說鄭桓公要來,心里合計著:這司徒是王室重臣,跟他搞好關系說不定能撈好處,再說他就搬過來幾戶人家,能咋地?于是兩家各拿出五座城邑,湊了十邑給鄭國,想著做個順水人情。哪成想,這十座城邑,就是鄭國東擴的第一塊跳板。
財貨鋪路埋禍根:鄭桓公的"借窩下蛋"計
鄭桓公搬家可不是空手去的。據《漢書·地理志》里臣瓚的說法,他是"寄帑與賄于虢、會之間","帑"是家眷,"賄"就是財物。
您想啊,一國之君把老婆孩子和金銀財寶都寄存在別人家,這事兒看著像是逃難,實則是埋了顆定時炸彈。
虢國國君看著鄭桓公送來的玉器、綢緞,眼睛都放光了,壓根沒琢磨:這老小子把家底兒都搬過來,能是單純來避難的?
這里得說個細節,鄭國東遷后最早待的地方叫"留地",在今天河南開封附近。虢國在哪兒呢?有東虢和西虢,東虢在河南滎陽,西虢在陜西寶雞,鄭桓公盯上的是東虢。這東虢國君姓姬,論輩分還是周王室的近親,可就是腦子不太好使,滿腦子都是占便宜。
鄭桓公一邊給虢國送厚禮,一邊在十邑之地招兵買馬,發展生產。《史記》里說"竟國之",就是說鄭國在這十邑的基礎上,慢慢把地盤兒變成了自己的國家。
可惜鄭桓公沒等到滅虢的那天。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殺進鎬京,鄭桓公為了保護侄子,戰死在驪山腳下。他兒子鄭武公姬掘突接班,這小子可比他爹狠多了,一上臺就琢磨著完成老爹未竟的事業:滅虢國。
武公揮師滅虢國:趁你病要你命的經典操作
鄭武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67年,機會來了。啥機會呢?周幽王剛死沒幾年,周朝王室東遷雒邑,天下大亂,虢國作為周王室的鐵桿兒,忙著給王室擦屁股,國內防務空虛。再加上虢國國君還是那么貪財,老百姓早就怨聲載道了。
鄭武公咋打的呢?史料沒細說,但《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里明確寫著"四年,鄭人滅虢"。咱琢磨著,過程大概是這樣的:鄭武公先是派人去虢國,說要借道打別的地方,虢國國君一看又能收"過路費",樂呵呵地答應了。等鄭國軍隊開到虢國城下,突然掉轉槍頭。這招可不是晉國后來發明的,鄭武公早就用過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鄭武公瞅準虢國跟周邊部落打仗的時候,突然襲擊。虢國軍隊在外邊兒折騰得精疲力盡,回頭一看,老家讓人端了。
不管咋說,結果就是虢國被滅了,土地、人口全歸了鄭國。《漢書》里臣瓚說"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鄶),四年而滅虢",時間線跟《竹書紀年》對得上,說明鄭武公是先滅了鄶國,再滅的虢國,前后腳的事兒。
這里得說個野史傳說,《封神演義》里提到過虢國,說他們當年幫著紂王對抗西周,其實這是小說瞎掰。真實的虢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直跟周王室關系密切。但到了西周末年,虢國國君確實有點作,《國語》里說虢公"驕貪",也就是又驕傲又貪財,這才給了鄭國可乘之機。
滅虢背后的大棋局:鄭國為啥能當"春秋小霸"
鄭滅虢之戰看著是一場簡單的吞并戰,背后可藏著大玄機。
首先,太史伯的建議太毒了,他看準了虢、鄶兩國的致命弱點:國君貪暴,民心不附。這就跟下棋一樣,先找軟柿子捏,才能打開局面。鄭桓公聽了建議,用財貨鋪路,鄭武公接著用武力收尾,父子倆配合得相當默契。
其次,鄭國選的時機太好了。周王室東遷,天下秩序崩壞,正是小國擴張的窗口期。要是在西周鼎盛時期,虢國作為王室近親,誰敢動他?可到了周幽王死后,王室自身難保,根本沒精力管小弟死活。鄭武公就是瞅準了這個"權力真空",來了個快刀斬亂麻。
還有一點,鄭國的戰略很務實。太史伯分析天下形勢時,就說了齊、秦、晉、楚將來能興起,可鄭國沒往那幾個方向發展,而是選擇了東邊的虢、鄶,為啥?因為那地方離周王室近,屬于"天子腳下",看著危險,實則周王室衰落之后,這里反而是權力空白區。鄭國拿下虢、鄶,就等于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后來才能跟周王室叫板,甚至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有人可能問:虢國就這么不堪一擊嗎?其實虢國當年也挺厲害的,西周時期多次替王室出征,考古發現的虢國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銅禮器和兵器,說明這國家不差錢也不差兵。但到了西周末年,國君一代比一代昏庸,貪小利而忘大禍,最終被鄭國吃掉。這就應了那句老話:"國之興亡,在德不在險。"虢國就算地盤再好,國君不行,照樣得完蛋。
歷史賬本咋算:滅虢這事到底算不算"正義"?
現在咱來掰扯掰扯鄭滅虢的合法性。按照西周的禮法,諸侯之間不能隨便互相攻伐,滅國更是大忌??舌嵨涔珳珉?,《史記》《漢書》這些正史都沒怎么批評,為啥?因為到了春秋初年,周王室制定的那套規矩已經沒人遵守了,弱肉強食成了新法則。
還有人說,鄭桓公當年把財貨家眷寄存在虢國,相當于人家收留了你,你反過來滅了人家,這不就是"農夫與蛇"嗎?這話有道理,但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春秋時期的國家關系就是這么現實。鄭國要是不擴張,早晚得被別的國家吃掉,虢國國君既然守不住家業,那地盤自然就歸能守住的人。
我個人覺得,鄭滅虢之戰最值得琢磨的,是太史伯那套"地緣政治"理論。他兩千多年前就明白,國家發展要選好鄰居,要瞅準對手的弱點,還要跟著天下大勢走。這套理論放到現在,照樣不過時。
您看鄭桓公聽了他的話,鄭國就興起了;后來秦國按照類似的思路,慢慢統一了天下。這說明啥?腦子好使,比啥都強,但背離道義的強權終難持久,鄭莊公后鄭國迅速衰落即是明證。
最后說句題外話,虢國被滅后,老百姓去哪兒了?考古發現,鄭州上街有個虢國墓地,出土了帶"虢"字銘文的青銅器,說明部分虢國人被鄭國同化了。還有一支西虢的后代,后來跑到山西平陸,建立了南虢,不過那都是后話了。
好了,鄭滅虢之戰就講到這兒。從一筐財貨寄人籬下,到兩代君臣吞滅諸侯,鄭國這步棋走得是真夠絕。
下一集,春秋時期戰爭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別忘了關注,咱們下期接著嘮。
參考文獻:
司馬遷. (前91).《史記·鄭世家》. 北京: 中華書局點校本.
班固. (約公元100年).《漢書·地理志》. 北京: 中華書局.
左丘明. (春秋末期).《國語·鄭語》. 北京: 中華書局.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清代潘眉輯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