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宋高宗趙構評價是多方面的,有人則說他是“昏君之主”,也有人認為他是“中興之主”,說他是中興之主是因為他是南宋的開創者,他的一些政治方針成功為宋朝延續了百年光景,而他的書法水平更是直追二王,在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他的書法水平也是佼佼者。而說他是“昏君之主”則是因為他聽信秦檜奸臣之言,害死了名將岳飛。
說到害死名將岳飛,以下這幅字,就是趙構寫與岳飛的密旨,也是圣旨中的一種,此作全稱《賜岳飛批剳卷》,由宋高宗趙構親筆,他以行楷的形式書寫了此作。此作雖為密信,但于后人看來,它卻是一幅書法佳作,全卷共17行,99個字,形態修長,筆畫靈動。
對于此作若單論書法而言,不看其內容的話,它無疑是一件可與王羲之《蘭亭序》相媲美的杰作,深得晉人筆法神韻。其書法用筆細膩,順鋒入紙,行筆中鋒,點畫秀潤瀟灑,結字欹側多變,筆路清晰,氣息流暢。然而,若僅僅把目光停留在筆墨之美上,便辜負了這件作品背后沉重的歷史。
故事要從這里說起,那是公元的1134年即紹興四年,岳飛在抗金的戰場上屢建奇功,他收復了湖北、河南的失地。
戰事膠著之際,趙構寫下這道圣旨。開篇對岳飛的問候看似溫情脈脈,但緊接著提到淮西軍叛,提及長江上流防務,要求岳飛小心行事。最后那句 “如卿體國,豈待多言”,在書法的溫潤下,隱藏著君王的威壓。
此時的趙構他既需要岳飛守住防線,又忌憚其聲望。他想要借助岳家軍的力量來撐起南宋的半壁江山,又不愿給予岳飛過多自主權,甚至在暗中布局削弱兵權。
其實這就是帝王權術里的一個馭人之術,此時的岳飛怕是已功高蓋主且具有擁兵自重的風險,趙構利用小人來削弱其權力,在趙構除掉岳飛之后沒多久,秦檜也跟著被除,此時的他清楚得很,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到秦檜那去。
他在信中還寫到,淮西軍叛后,江淮防線告急,內部武將擁兵自重、指揮體系混亂。
長江防線看似堅固,實則暗藏危機。更讓趙構睡不好覺的是,要是岳飛真把金國打敗,把被俘的宋欽宗救回來,那自己這個皇帝還能坐得穩嗎?
所以趙構對岳飛是又依賴又害怕,既想讓他守住防線,又處處提防,暗中想辦法削弱他的兵權。每次下發的圣旨,表面上是安排軍事任務,實際上都藏著對岳飛的試探和猜忌。
從書法角度看,這種矛盾心態也融入筆墨之中。點畫的靈動掩不住整體的凝重,結字的多變似在暗合內心的糾結。趙構在書寫時,或許也在權衡,試圖用這柔美的筆觸,傳達出復雜的政治意圖。
岳飛打小就想著精忠報國,接到圣旨那一刻,他心里跟明鏡似的 —— 皇帝既要用他保江山,又在防著他功高震主。他就像踩在鋼絲上的人,一邊是對國家的忠誠,一邊是皇帝的猜忌,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他知道違抗圣旨就是不忠,可順著皇帝心意又憋屈得慌。滿心的報國熱情,卻要被這復雜的君臣關系捆住手腳。他也只能咬著牙,在夾縫里盡最大努力帶兵打仗。
誰能想到,他一心護著的皇帝,早就對他起了殺心。最后在風波亭,這位滿腔熱血的大英雄,沒倒在金兵手里,卻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里,實在讓人惋惜。
當看完書法以后,再看這封圣旨的內容,實在是讓人不寒而栗。表面上是慰問岳飛,說他辛苦了,實際上恩威并施,表現出對北伐消極的態度。
只可惜岳飛沒有明白趙構的意思,否則的話,恐怕也不會死的那么冤屈吧?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