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的老家,有劍門關和好吃的豆腐。古稱利州,有 2300 多年的建城史,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7000 多年前就創造了中子細石器文化。
這次偶然來到四川廣元,我在劍門關的云霧與嘉陵江的碧波里,發現了完全顛覆認知的 "山水密碼"。這座被稱作 "川北門戶" 的城市,竟藏著三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謎題。
劍門關
疑問一:千佛崖為何能保持千年不塌?
河南有龍門石窟,廣元有一座千佛崖,初見時我心頭一緊:這摩崖造像離江面僅 30 米,崖壁坡度接近 70 度,7000 余尊佛像怎么躲過千年風雨?
仔細觀察才發現,古人用暗渠將山體滲水引入嘉陵江,又在窟檐設計 "鷹嘴式" 排水槽。最精妙的是第 806 號窟,利用砂巖層理讓佛像頭部恰好位于較硬的巖層中。
文物修復師正在修補一尊唐代菩薩像:"我們用的砂漿配方來自《天工開物》,摻了糯米汁和桐油。去年新發現的題記證明,古人每隔百年就會集體修繕。" 他指著崖頂新加固的隱形防護網,據說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
疑問二:嘉陵江的水量從何而來?
在廣元城區漫步時,我總被江面寬闊的嘉陵江震撼 —— 這水量完全不像支流,倒像條獨立的大江。
嘉陵江廣元段年均徑流量 260 億立方米,相當于黃河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段 260 公里的河道竟滋養著 93 條支流,在朝天區形成的 "U 型大拐彎",讓江水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劃出優美的弧線。
在昭化古城的觀景臺,當地朋友指著江心的沙洲說:"這江里游著 47 種魚,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防洪堤上嵌著水位刻度碑,最高標記赫然寫著 "1981 年洪水位"。
疑問三:非遺傳承如何保持鮮活?
廣元的非遺生態卻充滿活力 —— 全市 28 項市級非遺中,連麻柳刺繡這樣的國家級項目都在創新。
在利州區的非遺工坊,75 歲的傳承人李秀英正教年輕人把傳統紋樣繡在帆布包上:"以前繡嫁衣要三年,現在繡手機殼三天就能賣錢。"
更讓我意外的是白花石刻。在皇澤寺旁的工作室,匠人用鏨子輕敲紫綠相間的石料,石屑紛飛中逐漸顯露出武則天的輪廓。"
這種石料只有廣元七里峽有,唐宋時是貢品。" 負責人老楊展示著新開發的石刻書簽,"去年我們靠文創產品增收了 60 萬"。
在返程的高鐵上,我翻看手機里的照片:清晨白龍湖的粼粼波光,午后柏林古鎮的青瓦炊煙,傍晚南河濕地的白鷺歸巢。
突然明白這座城市的智慧 —— 嘉陵江懂得在群山中迂回前行,非遺傳承知道在創新中守住根本,千年石窟教會人類與自然和解。
如果說中原文化像黃河般厚重,廣元則如嘉陵江般靈動。
這里沒有 "天下第一" 的虛名,卻藏著 "四時有序" 的生存哲學。
就像當地那句俗話:"一江潤三省,半山藏古今。"
或許旅行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在差異中讀懂中國的另一種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