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枝頭到舌尖的‘奢侈品’?順豐冷鏈高價運費擠壓荔枝產銷利潤"
2025年荔枝迎來豐產,廣東、廣西等主產區產量激增,但順豐冷鏈的高額運費成為橫亙在果農與消費者之間的"冰山"。
《經濟日報》于2025年6月15日報道《生鮮電商"最后一口價"困局:冷鏈成本占比突破40%》指出2025年順豐冷鏈平均運費較2024年上漲12%,分析稱系航空燃油成本上漲所致,特別提到荔枝品類"泡沫箱+冰袋"包裝成本已達8元/件。相近的,第一財經 2025年5月28日發表過《荔枝大戰背后的冷鏈暗戰:順豐、京東、極兔誰在收割?》,對比了三大物流企業冷鏈報價:順豐跨省首重20元 vs 京東18元 vs 極兔15元并披露了部分商家采用"偽冷鏈"(普通快遞+冰袋)規避高運費。
部分訂單運費甚至超過荔枝本身價格。這場由"高價快遞"引發的爭議,暴露了生鮮電商產業鏈的哪些深層矛盾?
根據順豐2025年冷鏈運費的收費標準來看,荔枝運輸成本顯著攀升:同城:首重1公斤11元,續重2元/公斤;省內:首重12元起,續重2-4元/公斤;跨省:首重20元起,續重4-8元/公斤;包裝費:個性化包裝6元/票(裸包必收)。
以3公斤荔枝從茂名發往北京為例,特惠專配運費23元起,次日達則需38元,疊加包裝費后總成本逼近50元。若選擇5公斤裝,部分偏遠地區運費突破100元,占訂單總價60%以上。
(來源:順豐冷鏈運費計算)
果農困境:冷鏈成本吞噬利潤
嶺南佳果荔枝今年迎來豐產,但部分品種收購價卻跌破5元/斤,本該是果農增收的好年景,卻因冷鏈物流的高成本蒙上陰影。順豐冷鏈作為生鮮運輸的主力軍,其高昂運費讓果農陷入兩難:若選擇普通快遞,15%以上的損耗率直接吞噬利潤;若選用冷鏈,運費占比超30%,果農僅能賺取微薄差價。更棘手的是,中小農戶因發貨量小,難以獲得協議價折扣,冷鏈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壓縮了本就脆弱的利潤空間。
運費成“攔路虎”,北方市場“望荔興嘆”
冷鏈成本高不僅壓垮了果農,也讓北方消費者“望荔卻步”。以順豐冷鏈為例,12斤荔枝發往河南,運費高達121元,遠超78元的果價;黑龍江消費者下單5斤荔枝,運費竟達168元,相當于荔枝價格的兩倍。高昂的運費迫使部分消費者轉向本地高價荔枝,或直接放棄網購,導致產區滯銷風險悄然上升。這場“運費與果價的博弈”,正將荔枝產業拖入“果農難賺、消費者難買”的雙重困境。
順豐占領行業先機,但高價策略引爭議
在冷鏈物流賽道,順豐憑借2025年覆蓋全國的冷運網絡和全貨機航線,穩坐市占率頭把交椅,但其溢價策略也飽受詬病。相比之下,京東冷鏈以核心城市24小時達和較低的保鮮費(1-2元/單)吸引部分客戶;郵政快遞則以55城次日達且不收取保鮮費的優勢,覆蓋下沉市場,但溫控穩定性較弱。與此同時,部分物流企業嘗試“共享冷鏈”“拼車運輸”等新模式,雖能降低30%成本,但普及度有限,難以緩解中小農戶的燃眉之急。
規模化、政策與技術能否解困?
荔枝產業的“運費困局”,本質是冷鏈物流高成本與生鮮電商低利潤的深層矛盾。要打破這一僵局,既需通過規模化運輸整合資源、降低單票成本,也離不開政策對冷鏈基礎設施的扶持,更依賴溫控技術、智能調度等創新升級。唯有多方協同,才能讓這顆“嶺南珍果”突破運費枷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