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分享了一件讓她有點哭笑不得的事。
她家兒子,語文考了70分,拿到卷子那叫一個開心,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跟撿了寶似的。
兒子的同桌考了92分,拿到卷子就哭了,直說自己考砸了。
這一對比,讓當媽的心里真是五味雜陳...
評論區立刻熱鬧起來:
一派家長表示理解: “孩子心態好是福氣啊!總比考不好就哭鼻子、壓力山大的強吧?身心健康最重要。”
另一派家長憂心忡忡: “這哪是心態好?分明是上進心不足啊!70分就滿足了?以后競爭那么激烈,可咋辦?真是急人!”
孩子為70分歡呼雀躍,我們做家長的,是該跟著樂,還是該著急上火? 別急著下結論。
分數是冰冷的數字,但孩子面對分數時的情緒反應,卻是他們內心學習狀態最真實、最生動的寫照。
1
四年級的小宇,數學考了65分。回到家,他沒有垂頭喪氣,反而舉著卷子,在客廳里興奮地轉圈,嘴里還不停地念叨:“太棒了!我終于搞懂應用題了!耶!”
他媽媽好奇地湊過去看卷子。好嘛,前面那些相對簡單的計算題、填空題,錯得還真不少,分數被拉低了不少。
但是,卷子最后那道標著“拓展提升”的大題——那個曾經讓小宇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的“雞兔同籠”問題,這次竟然被他完整地解答出來了,還做對了!
小宇的快樂,根本不是沖著那個65分的“總分”去的。他的興奮點,完全集中在自己終于攻克了曾經的大難題這件事上。
這種感覺,就像在游戲里卡關了很久,突然靈光一閃,把那個難纏的大BOSS給打敗了。
那種“我突破了!我變厲害了!”的成就感,簡直讓他心花怒放。至于總分?在那一刻,哪有“我做到了”這件事來得重要和實在!
這種“選擇性快樂”,其實是孩子學習過程中非常寶貴的一種特質——對自身“進步感”的敏銳察覺和由衷的喜悅。
他不是不在乎分數,而是更在乎“我在哪里取得了突破”。
我們家長眼里可能只看到“分數不高”,但孩子眼里看到的是“這道題我從完全不會到終于搞懂”的實實在在的進步。
這難道不是扎扎實實的成長嗎?這種能為自己具體的小進步真心感到高興的能力,比起單純地追求一個高分數,意義更深遠,也更健康。
它是推動孩子持續探索、不畏懼挑戰的內在發動機。
2
當然,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并非所有面對低分時的“樂呵”都值得高興。
有一種表面上的“無所謂”,咱們家長得仔細分辨,提高警惕。
看看另一個例子:
同樣是四年級的小杰,有段時間也顯得挺“佛系”:成績下滑了?好像無所謂。作業沒完成?好像也沒關系。甚至在課堂上開始有點小動作。
問他學習情況,他就笑嘻嘻地、或者有點不耐煩地說:“哎呀,算了算了,反正我也學不好,就這樣吧。”
這種表面的“輕松”,很可能是一層厚厚的保護殼。直到有一天,他媽媽蹲下來,平視著他的眼睛,溫和地問:“孩子,媽媽感覺你最近好像對學習有點提不起勁,能跟媽媽說說心里話嗎?”
小杰那副“無所謂”的面具瞬間碎了,他“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試過了!我真的努力試過了!可是越使勁學,考得反而越差!我可能就是笨!我就是學不會!”
小杰這種情況,根本不是真樂觀,而是陷入了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就像在泥潭里掙扎了幾次都沒爬出來,最后干脆放棄了,躺在泥里不動了。
他心里可能在想:反正怎么努力都是白費力氣,不如表現得不在乎,至少面子上好看點。
這種“假性樂觀”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信號。它意味著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徹底失去了掌控感和信心,開始自我懷疑,甚至有點自暴自棄了。
家長該怎么辦?
這個時候,批評、指責、或者一味地要求他“要有上進心”,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可能把他推得更遠。
最關鍵的是:幫助他重新點燃內心那點“我能行”的小火苗!
3
小杰媽媽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立刻要求他下次必須考多少分。
她做了一件特別簡單卻特別有效的事——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了一個“每日三件事”的小計劃:
背5個單詞(真的,就5個)
做3道口算題(保證做對就行)
讀1篇小短文(能大致看懂講什么就好)
重點在于儀式感: 每完成其中一件小事,小杰就親手在當天的日歷格子里,畫上一顆小小的、亮晶晶的星星。
就這么簡單的小計劃,堅持了大概兩周,日歷上漸漸連起了一片“小星光”。
有一天,小杰自己主動拿著日歷,眼睛亮亮地跑到媽媽面前,聲音里帶著點興奮和小小的自豪:“媽媽,你看!這些星星都是我畫的!我…我覺得我好像能管住自己,把學習上的小事做完了!”
為什么這個小方法有效?
目標超級小: 小到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背5個單詞?幾分鐘的事。做3道題?太輕松了。孩子完全沒有壓力負擔。
反饋即時可見: 親手畫上那顆星星的動作,就是對自己“做到了”最直接、最實在的確認和獎勵!看得見,摸得著,小小的成就感立刻就來了。
進步清晰可見: 日歷上一天天多起來的小星星,就是孩子“掌控感”和“能力感”最直觀的證明!他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行”的軌跡在延長。
信心一點點回來: 從“我能完成這小小的三件事” ? “我能管住自己完成小目標” ? “我其實是有能力學好的”。
那份丟失的信心,正是從這些小小的、持續的成功體驗中,一點點重新建立起來的。
所以,下次當你家娃拿著一個不算高的分數,卻依然樂呵呵的時候,別急著問“為什么不是90分?”或者潑冷水。不妨試試這樣做:
蹲下來, 心平氣和地問問他:“這次考試,你覺得哪部分做得比之前有進步呀?或者哪道題你覺得自己掌握得不錯?”(就像小宇的應用題!)
真誠肯定具體的進步: “哦?這道題你之前覺得很難,這次思路這么清晰就做出來了?難怪你這么開心!這進步真不錯!” 把他具體的進步點出來,比籠統地說“你真棒”要有力量得多。
分辨“假佛系”,及時搭把手: 如果感覺孩子像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假樂呵”,別猶豫,啟動你們的“小星星計劃”。
把那個看起來遙不可及的“考高分”大目標,分解成他踮踮腳、伸伸手就能夠到的具體小臺階,讓他不斷體驗“我能做到”的踏實感。
聰明的父母,不做分數的審判官,而做孩子“微小進步”的發現者和記錄者。
當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每一個小突破真心鼓掌時,他就擁有了人生最強大的內驅力——不是為了超過誰,而是為了成為那個更好的、不斷成長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