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一片小小的退燒藥,竟讓11歲男孩全身皮膚大面積脫落,命懸一線?
撰文:肖小燕
全身90%皮膚剝脫糜爛,高燒不退,全身無力……近日,來自寧夏的11歲男孩小馬在使用退燒藥后,突發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生命垂危。當家人將他緊急轉送至西安交大二附院時,眼前的景象讓見多識廣的醫生都感到“觸目驚心”。經診斷,小馬患上了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EN),這是一種死亡率高達30%的重癥皮膚藥物不良反應,皮損面積越大,病死率越高。退燒藥究竟為何變成了“毒藥”?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致命皮疹的面紗~
來源:騰訊網
退燒藥成“皮膚殺手”,記住這些藥物誘因!
臨床統計顯示,85%的TEN由藥物引發[1],TEN是藥物過敏反應中最兇險的類型之一。當特定體質人群服用某些藥物時,免疫系統會發生“自毀式”攻擊,導致表皮與真皮分離。患者皮膚會呈現大面積燙傷樣改變,輕輕摩擦便大片脫落。
2016年有美國研究指出,每百萬用藥者中就有2~9人發生TEN[2]。而兒童由于代謝系統未發育完全,風險更高。數據顯示[3],兒童TEN 發病率是成人的2.3倍,尤其是5-12歲學齡期兒童,處于藥物代謝能力的“脆弱窗口期”。因此,識別引發TEN的高危藥物,對臨床安全用藥和早期預防具有重大意義,臨床常見的致敏藥物包括[4]:
磺胺類藥物(如磺胺吡啶)
其他抗生素[比如:氨基青霉素(通常是氨芐西林或阿莫西林)、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
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卡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及其衍生物、拉莫三嗪)
非甾體抗炎藥(如吡羅昔康、美洛昔康)
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例如,奈韋拉平)
其他單藥(比如: 別嘌呤醇、氯美扎酮)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防大于治,如何讓守住生命的防線?
11歲小馬的事件并非個例,2014年,廈門一名9歲女孩因感冒發燒,奶奶給她服用了退燒藥和頭孢類藥物,導致全身大面積皮膚脫落,相當于二級燒傷。醫生為她進行了5次血漿置換才挽回生命。這些血淚案例揭示著用藥安全的生死防線。要阻斷悲劇重演,我們應做好以下幾點:
用藥前精準識別成分:家長可直接詢問醫生:“這個藥的通用成分是什么?” 復方感冒藥常同時含解熱鎮痛成分,重復用藥是重大風險源。有案例顯示,家長同時給孩子服用布洛芬混懸液與含對乙酰氨基酚的復方感冒靈,導致藥物過量誘發TEN。
過敏背景申報:特應性體質、哮喘和慢性蕁麻疹是兒童對非甾體抗炎藥出現過敏反應的重要危險因素[5]。曾有一名5歲哮喘患兒因未告知過敏史,服用頭孢后出現全身黏膜潰爛。主動提供過敏史等于為孩子建立免疫防火墻。
另外,家庭藥箱管理不可忽視:立即清除過期藥物(其降解產物更易致敏,如某家庭使用過期半年退燒藥引發兒童全身水皰);杜絕藥片混裝(曾有人誤服磺胺藥誘發急性表皮壞死);高危藥物如抗生素、抗癲癇藥須單獨存放并標注“高致敏風險!用前必查過敏史!”。
發現危機,做好這三步
日常防護與應急處理是守護安全的一體兩面,即便做好藥箱管理等預防措施,仍需時刻警惕用藥后的身體信號。當發現皮膚出現灼痛、針尖樣紅斑或黏膜破損等藥疹早期征兆時,必須立即啟動急救響應。
首要措施是在黃金1小時內徹底停用可疑藥物——這是阻斷免疫風暴的關鍵時間窗。研究證實,在TEN早期(如靶形紅斑階段)的1小時內停藥,可使死亡率下降40%[6]。因此,家長在醫生開具處方時應咨詢醫生停藥具體指征:“是否出現針尖大小紅斑即需停藥?”另外,家長應警惕“3個24小時預警”:用藥后24小時內出現眼/口/生殖器黏膜灼痛、24小時內紅斑擴散超體表50%、24小時內高熱(>39℃)伴肌痛,出現三個之中任一癥狀必須立即停藥。
同時用室溫涼毛巾(約20-25℃)輕柔冷敷灼熱區域,通過物理降溫緩解炎癥反應,但絕對禁止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處理,以免加速表皮剝脫。
在實施上述急救的同時,需立即收集患者近期所有用藥的外包裝及說明書,以最快速度送往具備皮膚重癥救治能力的醫院,轉運途中注意保持體溫(建議裹覆無菌保鮮膜防感染)。
說在最后:經過醫護團隊20個日夜的奮戰,小馬終于轉危為安,但這場噩夢留下的陰影不會輕易消散。當孩子下次發燒時,請放下手中的藥瓶,先進行專業的醫生咨詢。那片小小的藥丸可能隱藏著看不見的危險,而專業醫療指導是守護孩子健康的最佳屏障。
參考文獻:
[1]Mockenhaupt M、Viboud C、Dunant A、Naldi L、Halevy S、Bouwes Bavinck JN、Sidoroff A、Schneck J、Roujeau JC、Flahault A. Stevens-Johnson 綜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藥物風險評估,重點是最近上市的藥物。EuroSCAR 研究。J Invest Dermatol。2008 年 1 月;128(1):35-44.doi:10.1038/sj.jid.5701033。Epub 2007 年 9 月 6 日。PMID:17805350。
[2].Hsu DY, Brieva J, Silverberg NB, Silverberg JI.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United States Adults. J Invest Dermatol.2016;136(7):1387-1397.doi:10.1016/j.jid.2016.03.023
[3]郭芳,康磊,白新鳳,Stevens-Johnson綜合征和中毒性兒童表皮壞死松解癥:一項回顧性研究,河北醫科大學2021年9月第42卷第9期.
[4].Zhu J, Chen G, He Z, et al.Stevens-Johnson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 safety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and FDA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 EClinicalMedicine.2021;37:100951.Published 2021 Jun 10.doi:10.1016/j.eclinm.2021.100951
[5]HassaniA, PonvertC, KarilaC, et al.Hypersensitivity to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y drugs in children: a study of 164 cases[J]. Eur J Dermatol, 2008, 18(5): 561-565.
[6].Del Pozzo-Maga?a BR,?Lazo-Langner A.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s.EMJ Dermatol.2016;4[1]:83-89. doi:10.33590/emjdermatol/10314211.
醫學界兒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