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4年6月減重版司美格魯肽(商品名:諾和盈)獲中國國家藥監局批準,隨之正式在國內上市之后,如今國內玩家研發的減肥藥迎來集中“上市潮”,比如信達生物的GLP-1減重創新藥瑪仕度肽已經在醫院開始使用。
減肥市場蘊含的機會,讓藥企們垂涎欲滴。據統計,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今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布,正式啟動“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計劃。
但另一邊,第一批嘗試司美格魯肽的人們,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著自己的用藥經歷,以及各種反應,看完之后勸退了不少人。
打了的人都反彈了?
諾和盈并非所有肥胖的人都能打,至少從國家藥監局的口徑里是這樣的。
畢竟,這款用于長期體重管理藥品對成人患者用藥有一定的規定:初始體重指數(BMI)符合以下條件:≥30kg/m2(肥胖),或≥27kg/m2至<30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并癥(例如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單單這一條就限制了不少受眾人群。作為處方藥,目前該藥的使用需要在專業人員的評估指導下進行。
司美格魯肽通常一周打一次,使用劑量得經過醫生的評估,一般建議持續用藥3-6個月。據諾和諾德,諾和盈正式在中國上市,能夠實現平均約17%的體重降幅。
目前,用藥人群多少都會伴隨一些不良的反應。比如,胃腸道不適,這點醫生也會在使用初期建議患者先少量用藥,有個適應過程之后,再做調整。此外,還可能導致低血糖風險等。
相較于效果,這些副作用,或許都不是勸退人們嘗試的最直接目的,停藥后的反彈才是最令人傷心的。
話說回來,任何藥幾乎都是保證使用期間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停藥后,沒人能保證,還能持續多久。ACTION-China等研究發現,中國超過一半的肥胖患者經歷過減重后復增的循環。
再者說,減肥是個綜合性的身體管理,借助藥物來干預雖然是種快速的方式,但長期來講,我們自身還是不能偷懶,要長年累月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
打針看似方便,但市場上也有一批不愿意選擇司美格魯肽的人。南方日報援引王存川教授的觀點,指出減重藥物的上市不會導致減重手術的數量下降。
很多重度或極度肥胖人群,合并有多種代謝疾病,有的甚至已經出現器官功能衰竭,這些病人迫切需要減重手術來達到快速減肥的目的。從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等等來看,預計減重手術還會增加。
爭奪減肥藥賽場
有數據顯示,中國減重藥物市場規模有望于2030年達到149億美元,而整體體重管理市場(含器械、服務、食品等)規模預計突破萬億。
減肥,變相來看,可以類比于醫美。如果相關藥品通過幾年的實踐,有比較穩定的效果支持,不否認后續催生出消費級別的爆發式增長。
另一方面,減肥藥又兼具創新藥的特質,它是基于對人體代謝機制的深度探索,并且解決了現有醫療手段無法覆蓋的臨床痛點,符合創新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
目前以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為代表的GLP-1受體激動劑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玩家。諾和諾德與禮來壟斷國內市場95%的份額左右,司美格魯肽2023年全球銷售額突破210億美元,國內市場份額達53%。
另外,口服類藥也在持續發展。高盛預測,到2030年口服GLP-1藥物將占據減肥藥市場24%的份額,諾和諾德的口服司美格魯肽被寄予厚望。
目前國內市場中,涌現出了更多的玩家。仁會生物的貝那魯肽與華東醫藥的利拉魯肽這兩款GLP-1類藥物,正式拿到減重適應癥的獲批資格。2025年以來,翰森制藥、聯邦制藥等國內藥企自主研發的減肥藥產品線,陸續受到跨國制藥巨頭的關注與青睞。
7月3日,信達生物的GLP-1減重創新藥瑪仕度肽開始正式進入公立醫院,并被開出首張處方。國產與國外減重藥開始了正面的角逐。玩家多,對于推動整個藥品行業的升級、療效的進步、價格的下滑都有很多優勢。
除此之外,電商平臺也開始“瘋搶”司美格魯肽。比如,此前在美團平臺上,諾和盈?被分為“新手必打套餐”、“怕反彈升級套餐”、“長期體重管理套餐”三類,對應的是0.25mg/劑量、1.7mg/劑量、2.4mg/劑量,價格分別為1630元、2126元、2706元,相關費用均包含掛號、診療、取藥服務預約。最近,價格更加優惠了一些。
今年4月份,京東發起了一項“一個月內成功減重,每減一斤獎勵100元現金”的減重挑戰活動。
最近,阿里健康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沈滌凡表示,阿里健康將聯合禮來、信達、銀諾等中外藥企推出科學減重計劃。阿里健康官方還宣布,信達生物首個GCG/GLP-1雙受體激動減重藥瑪仕度肽注射液已可上阿里健康預約。
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美團等平臺都在極力爭取信達生物、諾和諾德等企業入駐。
電商不斷加碼這個賽道,也是看到了其蘊含的潛在經濟效益,醫藥公司也需要借助電商的平臺進一步擴充其受眾范圍。
京東健康旗下零售平臺“京東買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3月以來,減肥類藥品搜索量環比提升80%,成交額環比增長30%,其中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奧利司他等藥品銷量增長最為明顯。據中研網報道,2024年減肥藥電商平臺銷售額占比48%,預計2025年提升至52%。
結語
減肥藥在中國既迎來爆發式機會,也暗藏多重風險。
龐大的肥胖人群基數,疊加國產替代加速,為GLP-1類藥物的本土化突破帶來機會。但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非法添加、網絡假藥等問題頻發,監管趨嚴已成必然。
如果最終造成內卷式競爭,跨國藥企與本土企業的管線博弈,可能引發價格戰與研發浪費;支付壁壘(未進醫保)與臨床濫用風險,也將制約行業健康發展。
于我們而言,減肥藥終究是藥,不是長久之計。當我們減肥都需要依賴藥物,而不愿付出努力,通過運動、合理飲食改善身體素質,與自身意志力展開博弈之時,我們已經懶到了極致。
免責聲明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