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抓腰部內容。
“一個成熟或即將成熟的、穩定的市場,腰部作品應該特別豐富。能看到大量投入1000萬,可以賣出3000萬、5000萬的影片。問題是去哪兒看?且數量并不多。”電影制片人王磊在益起映創的主題直播活動上拋出問題和方法。
問題是沉疴。依賴爆款,腰部內容集體失語,是電影產業“久治”不愈的“頑疾”。從2015年前后大量資本涌入、互聯網平臺快速崛起,國內電影產業看似迎來爆發式增長,“暴增”背后實則是諸多矛盾沖突的對立隱患——
影視公司爭相將目標集中在頭部大IP制作上,試圖通過打造爆款搶市場份額。成本適中、題材多樣、受眾細分的影片,被行業逐漸邊緣化。到2019年左右資本退潮,互聯網平臺模式持續迭代,腰部內容缺失問題愈加凸顯,產業真正遇冷。時至今日,問題仍未真正被正視,“多元化創作”“差異化發行”的解決方法仍沒真正被產業廣泛實踐。
中腰部內容集體失語
結果是什么?
YIQIYINGCHUANG
影院。放一場,賠一場。
用今年的現象級爆款《哪吒2》算一筆賬:總票房154.46億、觀影人次3.24億、片方分賬超55億、凈利潤超90%。亮眼數據背后是153天超長放映周期拉升票房。影院雖能分得分賬票房50%~55%(約70.84億),但需承擔租金(30%~40%)、人力、設備維護等剛性成本。
按2024年數據,影院單銀幕年收入68萬計算,多數影院難以覆蓋成本。也就是說,持續放任大片虹吸效應加劇,頭部影片空檔期,影院面臨無片可排、沒錢可賺的兩難境地,難保不愈演愈烈。
圖片來自網絡
在制片人王磊看來,國內商業院線模型是基于近20年地產發展構建起來的。商業地產走下坡路,也同步導致商場里影院歇業增多。但從商業角度看,大規模商業化院線發展到頂端后,多元化院線建設則更為重要。
產業需要有高投入的視效大片、工業大片發行和院線系統,給觀眾營造高水準、沉浸體驗的觀影娛樂方式。也需要中小體量、個性化的影院補充傳統以商場、商業綜合體為主體的院線模型。這需要大量制作有故事性、趣味性、新觀點、貼近生活、能和觀眾形成強烈情緒共振的中小體量影片。
【圖】王磊攜電影項目《回南天》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WIP提案
90年代到00年代商業電影不發達時,中國拍了大量好看、通俗的小成本電影。沒有大規模發行,但在小范圍完成成本回收。如今商業電影除了頭部工業大制作外,也亟需大量中腰部電影,小眾藝術片等,滿足個性化觀影需求。
王磊還用賈樟柯導演的“浪漫發行科”以非傳統方式引進《還有明天》為例,結合自己曾在藝術空間做放映做到賣座和滿場的經歷,強調補充發行系統中缺失的多元小眾優秀藝術作品的重要性。
電影不是剛需
但要精耕細作“剛需性”產品
YIQIYINGCHUANG
健康的、良性的產業生態,不是一部電影養活8萬塊銀幕,是用8萬塊銀幕培育無數好電影。換句話說,電影創作需要以輸出倒推輸入,以市場真實需求反推內容供給,去開發、完善項目。
從創作端理解,8萬塊大銀幕為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電影創造鏈接觀眾的機會,提供展示和獲利空間。這里不止有《哪吒》一類市場基本盤相對穩固的塔尖大IP,也有《還有明天》一類小眾藝術電影、先鋒實驗電影、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電影等,都能在合適的銀幕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觀眾群體。
王磊用“全流程制片人”這一角色定義完成這項工作的執行者、操盤手。簡而言之,就是從項目開發選題開始,一直到最終發行,全程把控各個環節。這要求制片人要熟悉電影作為文藝作品的意識形態屬性、懂創作、懂創作管理;懂觀眾需求、行業需求;要掌握監管政策,也要精通金融、財務、稅務、法律等管理知識。
【圖】王磊與萬瑪才旦導演合作制片作品《氣球》在平遙國際電影節。
電影進入精耕細作時代。從電影制作角度,王磊認為,中國人口眾多,電影觀看人次并未被廣泛釋放,銀幕使用效率低、閑置率高,因此,電影市場仍有很大挖潛空間,電影人從制作到發行基于不同端口有大量挖潛能力。只是需要放棄套路,真誠地跟觀眾建立新的契約,拍觀眾想看的電影,滿足其剛需。
7月19日-20日兩天,電影制片人王磊會來益起硬創線下課堂,結合他從業15年實戰積累和動態觀察,從制片管理角度精細拆分,中小成本電影作為電影工業一個基礎單元,如何做到運作項目時完整規劃,不忽略任何細節。
產業需要什么樣的院線?
院線需要什么樣的影片/發行?
YIQIYINGCHUANG
頭部電影需要全民式發行,因此大規模工業化發行會一直存在。但產業更需要會用1000萬成本賺3000萬、5000萬票房的電影。這需要通過精準化制作和發行,在創作端實現“百花齊放”,在觀眾端實現“眾口可調”。
而對于藝術電影的商業價值評估,王磊堅持“藝術電影永遠要把社會效率放在首位”。
從謝飛導演早年用有限資金拍攝《黑駿馬》,到賈樟柯、萬瑪才旦等導演的藝術電影創作,盡管從市場表現看,受眾和商業回報的確有限:
賈樟柯導演的《風流一代》票房1000多萬,觀影人次20-30萬;萬瑪才旦導演的《雪豹》同樣在20多萬人次區間;畢贛導演作品則達到2.8-3億票房;但大多數青年導演的藝術片,觀影人次可能只有1-2萬,甚至更低。
但這不意味著小眾藝術電影沒有價值。相反,小眾藝術電影的長遠價值在于其文化影響力:社會價值;藝術探索;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推動電影語言和表達的創新。
【圖】王磊與萬瑪才旦導演合作制片作品《雪豹》拍攝現場
談到“藝術電影的商業運作”問題,王磊給出一套自己總結的行之有效的運作方法論——
首先,成本控制上,制作前做好精準預算,預算控制在較低范圍。給新人導演的成本建議,王磊認為新人導演創作多基于自身成長經驗,建議成本控制在20-200萬區間,團隊不宜過大,優先保證創作自由度和釋放創作可能性。
【圖】王磊在制片作品《撞死一只羊》首映禮,與監制王家衛導演合影
其次,資源來源上,要充分獲取了解各種渠道信息,政府補貼、海外基金、電影節獎金等。
再次,發行策略上,通過申請發行補貼等方式,擴大社會影響力。
最后,收益組合策略,如何綜合票房、版權銷售、衍生收益等,實現成本回收。
更多思維和方法會《全流程制片人》課上一一給你講解。關于去“全流程制片人”為什么重要,為什么他值得你跟學,開課前,我們特意請王磊老師以視頻方式提前跟你打招呼,向你介紹,視頻時長約90秒,直接點擊觀看↓
用新思維、新方法,做新電影
YIQIYINGCHUANG
電影有諸多可能性,但過去囿于傳統發展,基礎工作沒做足,產業各環節沒有效、高效銜接運轉等問題,導致項目開發、內容創作上不夠精耕細作,生產結構不完善。但從中小成本電影制片管理開始,掌握多元化創作和差異化發行,用新信息、新方法,開啟電影創作的新藝術體驗,仍有很大可能性。
兩天緊湊的學習安排,會把難公開講的行業實操知識、經驗,一次分享給你。包括基礎技能層面的,預算決算表制作、財稅法審查、政府補貼申請、中小成本搭建模型等實際管理工作,分享案例、合同樣稿能。基于案例分享,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同時,這門課的核心價值,不在于教會你某個具體技能,而是培養你用頂層設計、底層邏輯視角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這將幫助你建立系統性的項目管理、整合資源、解決問題的可遷移能力。
【圖】王磊在往期制片人工作坊
適合誰來學?
其一,是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不限于電影、長劇集、短劇創作者,只要想在影視行業發展,這套項目管理方法都能幫到你。特別是剛入行的新人,這門課會像給你一把解剖行業的"小刀",讓你看清行業運作邏輯。
其二,是想跨界學習的人。可能你跨行業想入行,這門課能幫助你從0開始了解影視項目如何運作;也可能你是跨行業從業者,有興趣或工作有需要了解電影產業運作邏輯,比如房地產、文旅、農業、快消、品牌營銷等行業管理者,這門課能幫助你把電影行業的經驗移植到自己的領域。項目管理方法是相通的,關鍵是要會舉一反三。
其三,是對影視行業充滿好奇的人。可能你暫時沒有打算入行,但想深入了解行業運作方式,這門課也能滿足你的好奇心。你會發現,電影制作和很多其他行業的管理邏輯其實很像,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下圖是完整課程大綱以及報名方式。如果還有你想了解的信息沒提及,掃二維碼添加課程小助理好友,一一為你答疑解惑。7月19日-20日,制片人王磊在北京等你。
作者丨輕舟
排版丨汪津民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