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6 分 鐘
五千年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華夏先民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sì)、嬴、妘、媯(guī)、姚、姞(jí)(一說妊),這些帶有“女”字旁的古老符號,孕育了《百家姓》中82%的現代姓氏。
姓由何出?
在上古時期,姓氏二字并非同義。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氏族成員“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區分不同的母系氏族,姓逐漸形成?!墩f文解字》解釋為:
“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p>
氏的出現則晚于姓,可能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形成?!锻ㄨb·外紀》記載 :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左傳·隱公八年》記載: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p>
氏在最初主要用來區分社會地位的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后來,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原本嚴格的宗法制度受到沖擊,貴族階層的氏開始向民間擴散,許多平民因各種原因獲得了氏,而氏也不再僅僅是貴族的專屬標識。到了秦漢時期,大一統王朝建立,姓氏徹底合流,演變為現代意義上用來表示家族血緣關系的統一符號。
“姬、姜、姒、嬴、妘、媯、姚、姞(一說妊)”八姓子孫后代隨著人口繁衍增多,逐漸以封地、官職、謚號、排行等為標志,以區別同姓不同后代,自此中華姓氏文化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姬、姞、姜
——炎黃二帝的血脈傳承
姬作為姓氏,據傳起源自黃帝,“黃帝居姬水,以為姓”。黃帝死后,“姬”姓由其部分兒子繼承,高辛氏帝嚳為黃帝曾孫,帝嚳子后稷為周人始祖,其十五世孫姬發代商建周,即為周武王。
有趣的是,周人與黃帝的“同姓”,在史學大家司馬遷眼中,很有可能是一次成功的“虛假貼金”。在《史記》中,司馬遷只將姬姓追溯至后稷:
(帝舜)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記錄黃帝時,司馬遷明言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只字未提其與姬姓的關聯。他采納《國語》中“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的說法,卻有意忽略前半句“黃帝為姬”。這到底是不是司馬遷的“春秋筆法”,數千年后的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姬姓的壯大,起自周朝,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周武王統一天下后,廣封同姓國,將眾多姬姓宗室子弟分封至各地,建立起以周王室為核心的宗法分封體系。魯國開國君主周公旦、衛國始祖康叔封,皆為周武王胞弟,受封后在東方建立起穩固的統治據點,拓展了周文化傳播范圍的同時,以姬姓血緣為紐帶,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隨著宗族分支不斷壯大,許多姬姓后裔以封邑、官職為氏,催生了大量新姓氏。如魯國公子展的后裔以“展”為氏,展禽便是其中代表;晉國公族后代因封于魏地,便以“魏”為氏,最終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姬姓衍生出王、張、劉等411個姓氏,占《百家姓》總數的82%,形成“萬姓之祖”的龐大譜系。
姞姓同樣起自于黃帝,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其中便有姞姓。姞姓在商周時期尤為活躍,并與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婚姻關系?!对娊洝ご笱拧ろn奕》記載:
“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p>
其中“蹶父”即為姞姓貴族,其女嫁予韓侯,反映了姞姓在周代政治聯姻中的重要地位。西周金文中常見姞姓女子的陪嫁青銅器,如“姞氏鬲”“姞姓簋”等,印證了姞姓宗族與姬姓周人的世代通婚。
《國語·晉語四》記載:
“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水經注·渭水注》認為,姜水流經周原,是岐水的一個支流,“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就是如今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境內的湋水。而《水經注》提到的姜氏城,一說在扶風縣境內,一說就是寶雞市的姜城堡,是古代姜姓的羌人聚居之處。
夏商時代,有曲阜的神農之姜,章丘的邰氏之姜,濟陽的逄氏之姜,還有費縣的許氏之姜,莒縣的杞氏之姜等。春秋時代,則有臨淄的齊姜,壽光的紀姜,萊蕪、昌樂等地的萊姜,安邱的卅(淳于)姜,蒼山的向姜等。其中,最為現代人所熟知的便是“齊姜”一支。
“齊姜”出自姜太公姜子牙一脈。西周初期,姜太公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營丘,建立齊國。史記記載其原姓“姜”,后以封地為氏,稱呂尚: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枝遮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姬、姜二姓,自周始祖時代,便互相交好,世代通婚。公亶父娶羌族女子太姜為妻,武王娶了呂尚的女兒邑姜為后,此后西周的康王、穆王、懿王、厲王、宣王、幽王,以及諸多姬姓諸侯,都選擇和姜姓貴族女子聯姻,結兩姓之好。因此,在春秋故事中,以“姜”為代號的女子,可謂數不勝數。莊姜、文姜、邑姜、齊姜、宣姜、哀姜……
姒、妘
——水火神話印記
姒姓的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大禹,大禹為何以“姒”為姓,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賜姓“姒”,意為“以水德王”。另一說“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以“姒”為姓。薏苡,指的就是現在的“薏仁”,大禹的母親吃下薏苡后懷上大禹,因此取苡為姓,《吳越春秋》記錄說:
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密(禹)。
在浙江紹興禹陵村,至今居住著姒姓后裔,他們守護禹陵已達143代。2006年,該村發現的清代《姒氏世譜》,詳細記錄了從大禹到現代的傳承脈絡,其中“姒”字寫法與西周青銅器銘文完全一致。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主角之一“褒姒”,可能是最為現代人熟知的姒姓人物?!妒酚?周本紀》記載,夏朝衰微時,兩條神龍盤踞王庭,留下 “漦(chí)”(龍涎)后離去。周厲王時,龍涎意外流出,化作玄黿(yuán)進入后宮,一名年少宮女感而受孕,于周宣王時誕下女嬰。因恐懼而將女嬰遺棄,女嬰后被褒國人收養,此女便是褒姒,意為褒國姒姓女子,其與夏王室同姓,說明褒姒的血脈可能來自夏遺民。
姒姓在后世逐漸分化,夏朝王室分支被封于顧國(今河南范縣一帶)、扈國(今陜西鄠邑區),其國民便以“顧”“扈” 為姓;周武王封夏禹后裔東樓公于杞國(今河南杞縣),杞國后人除部分保留原姓外,也有以國名“杞”為姓。題、夏、顧、扈、譚、夏侯、鮑、曾、卜、婁、巢、鄧、竇、戈、杭、嵇、計、歐陽、莘、蔚、禹、越等30多個現代姓,均由姒姓繁衍而出。
“妘”姓在現代已十分稀少,但在上古屬于大姓之一?!墩f文解字》釋此字道:“祝融之後姓也?!薄洞蟠鞫Y記·帝系》詳細記載“帝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與吳回”。其中重黎被帝嚳命為祝融,成為官方認定的首任火正。之后重黎因罪被誅,其弟吳回為繼任火官,仍稱祝融。
相傳祝融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妘為最先分化出的姓,由它再延伸出羋、董、曹、彭等其余七姓。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祝融氏譜》中記載,火神祝融降生于妘水之畔,故后代以“妘”為姓。
周代,妘姓開始出現系統性的分化,擅長制陶的族人以“陶”為氏,負責占卜的演變為“卜”姓;居于云夢澤附近的改稱“云”氏,遷至鄖地的則稱“鄖”氏(后簡化為“員”)。春秋時期,因楚國擴張勢力吞并各小國,又有部分妘姓貴族為避禍改姓,如楚國境內的改從國姓“羋”,投奔晉國的則取“荀”姓。秦漢以后,這些分支姓氏繼續演變,“云”姓在北方衍生出“蕓”“運”等異體,“鄖”姓在南方簡化為“隕”“贠”等寫法。
媯、姚
——賢帝之后
媯姓與姚姓 同源,都來自舜。鄭樵《通志 ·氏族略》言:
“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舜帝出生于姚墟,因此以姚為姓。之后舜受到部落首領堯的欣賞,遷居于媯水之邊,改以媯為姓。因此,舜后代有以媯為姓的,也有以姚為姓的,二者同源同祖,共同分化出新的姓氏。
與現代仍常見的姚姓相比,媯姓就小眾得多了。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媯姓后裔多次因政治動蕩、朝代更迭而被迫改姓避難。西周初期,周武王將舜的后裔媯滿封于陳地,建立陳國,以奉舜帝之祀,媯滿即陳胡公。陳國歷經數百年,至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陳國貴族為避禍紛紛改姓,其中一部分以國為氏,成為陳姓的重要來源;還有些分支改為田姓,如陳厲公之子陳完因內亂逃往齊國,受齊桓公重用,其后代以田為氏,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取代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后來田姓又分化出王、陸、車等姓。王莽建立新朝時,自認是田氏后裔,田氏又源于媯姓,便追封媯滿為陳胡王。
——王者霸業
嬴,是秦人的王族姓氏。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
獲賜“嬴”姓后的伯益一族,憑借擅長畜牧與馴獸的技藝,成為上古時期一支部落勢力。夏朝建立后,伯益因與夏啟爭奪首領之位失敗被殺,但其子若木仍被封于徐地,建立徐國,嬴姓自此開始在東方繁衍壯大。此后數百年間,嬴姓部落或臣服于中原王朝,或與周邊族群爭戰,在動蕩中不斷遷徙融合。商朝時期,嬴姓因善于駕車御馬深受重用,蜚廉、惡來父子成為商紂王的得力戰將,嬴姓勢力達到新的高峰。
但好景不長,周代商后,作為前朝重臣,嬴氏家族被迫西遷至關隴之地。周孝王時期,嬴姓后裔非子因善于養馬,獲封秦邑,成為周朝附庸,嬴姓一族迎來轉機。此后,秦仲、秦莊公等歷代首領帶領秦人不斷開拓領土。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正式封為諸侯。自此嬴姓王室歷經數代勵精圖治,至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力迅速崛起。嬴政即位后,以“奮六世之余烈”之勢,先后攻滅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不久,秦因暴政二世而亡,嬴姓宗族在農民起義與諸侯爭霸中遭受重創,部分嬴姓后裔為躲避戰亂與迫害,隱姓埋名融入民間,以秦為姓,取“故國之名”以紀念先祖輝煌;也有因先祖曾被封于趙城,遂以趙為姓,如西漢經學家趙岐,其先祖便出自嬴姓趙氏一脈。此外,廉姓源于嬴姓始祖伯益之子大廉,他的后人以名為姓,世代傳承;徐姓則源自伯益次子若木建立的徐國,國滅后子民以國為氏,延續至今。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嬴姓還衍生出江、黃、梁、馬等姓氏。江姓源于西周時期的江國,為嬴姓分封的諸侯國,國亡后族人以江為姓;黃姓出自嬴姓十四氏之一,在春秋時期的黃國滅亡后,民眾四散遷徙,以黃為姓開枝散葉;梁姓則因秦國曾在夏陽梁山附近設梁國,部分嬴姓后裔以梁為氏;趙奢本為嬴姓趙氏,因功被封為馬服君,子孫遂以馬為姓。
上古八大姓的千年流變,不僅是姓氏制度的演變史,更是一部濃縮的華夏文明發展史。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響下,姓氏從單純的血緣標識演變為兼具政治、文化功能的社會符號,既承載著家族記憶與宗法倫理,又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革、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唐)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4] 馬雍:《中國姓氏制度的沿革》,見:《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5] 徐少華.祝融八姓之妘姓、曹姓諸族歷史地理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2):15-20.
[6] 祝軍.嬴姓源流論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05):136-138+147.
[7] 張富祥.中國上古姓族制度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50(01):75-92.
[8] 黃明磊.略論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族群的遷徙現象及其影響——以妘姓族群為例的考察[J].西北民族論叢,2020,(01):1-13+365.
作者 | 李寧馨
編輯 | 胡心雅
主編 | 周斌
排版 | 曲晨溪(實習)
校對 | 火炬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