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師范學院“山歌煥新·新聲團”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探尋紅色印記,傳承革命精神
來源:音樂學院 撰稿:王思念 攝影:全體成員
為傳承紅色基因,增強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淮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的同學們來到了六安大別山革命文化館,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追溯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該團隊由10名同學組成,由牛天賜同學的帶領下,于6月28日-7月1日完成了此次實踐。
踏訪革命舊址,觸摸歷史溫度
實踐第一站,團隊走訪了六安大別山革命文化館,原名“皖西烈士陵園”,是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民政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承載著大別山地區厚重的革命歷史,是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陣地。隊員們首先來到悼念廣場。18米高的烈士紀念塔莊嚴肅穆,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毛主席題字手跡,,其余三面刻有記錄皖西革命斗爭史的銘文,塔頂閃閃紅星,。隊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紀念塔前整齊列隊,向革命先烈默哀、鞠躬,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隨后,隊員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了館內的各個展廳?!皩④姄u籃”展廳內,陳列著從大別山革命根據地走出的皖西籍108位開國將軍的全身、半身和頭像浮雕。他們在革命戰爭年代,南征北戰,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隊員們認真聆聽著將軍們的英勇事跡,對他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聆聽初心故事,汲取精神養分
“這枚銹跡斑斑的銅質黨徽,是1932年紅軍戰士在突圍時藏在竹筒里保存下來的,背后是‘死也不能丟信仰’的忠誠?!痹诩o念館“星火初燃”展區,講解員指著展柜中泛黃的棉布包裹,講述著黨徽背后的故事。團隊成員圍在玻璃展柜前,仔細觀察黨徽上模糊的鐮刀錘頭圖案,仿佛能觸摸到當年紅軍戰士貼身珍藏時的溫度。
從“六霍起義”時農民自衛軍使用的土槍、梭鏢,到鄂豫皖蘇區發行的“蘇維埃貨幣”;從紅軍女戰士縫制的破軍裝,到蘇家埠戰役中用過的軍用地圖……館內2000余件實物展品串聯起大別山革命的壯闊歷程。在“將軍搖籃”展區,六安籍108位開國將軍的事跡墻前,隊員們逐行閱讀著名字與功績,當看到“洪學智兩授上將軍銜”的介紹時,我們的負責人牛天賜感概:“將軍的‘兩讓’里,是共產黨人的格局與擔當,這比任何教科書都更震撼。”
在史料長廊中,觸摸百年黨史
“從中共一大到二十大,從皖西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到‘大別山精神’的傳承,這里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信仰的力量?!眲傋哌M教育館序廳,隊員們就被眼前的“百年黨史時間軸”吸引。長達30米的展墻上,珍貴的歷史照片、泛黃的文獻手稿與多媒體投影交織,清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六安這片土地上的奮斗足跡——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安徽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29年獨山暴動點燃皖西革命烽火,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
在“皖西英?!闭箙^,隊員們駐足于“六霍起義”領導人舒傳賢的銅像前,聆聽講解員講述他“舍家鬧革命”的故事。展柜中,一份1930年的《蘇維埃選舉法》油印本字跡模糊卻字字千鈞,“這是當年蘇區人民當家作主的見證”,隊員涂同學一邊記錄一邊感慨,“課本里的歷史在這里變成了可觸摸的記憶,更讓人體會到‘紅旗不倒’的信念有多堅定?!?/p>
實踐尾聲,團隊在皖西烈士陵園舉行重溫入團誓詞的宣誓儀式并且歌唱《光榮啊,中國共青團》。隊員們表示,此次六安之行不僅是一次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一場精神信仰的淬煉。未來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把紅色精神融入學習生活,用實際行動傳承好、弘揚好皖西革命精神,讓紅色火種在青春血脈中代代相傳。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讓淮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的同學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紅色洗禮。他們不僅深入了解了大別山的革命歷史,更在實踐中傳承和弘揚了革命精神。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努力學習,增長才干,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
講解員帶領參觀紅街中共黨史教育館
參觀大別山革命歷史文化紀念館
石頭畫非遺傳承人張琴與隊員交流
和老師參觀賡續公園
參觀紅色教育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