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今年是“中國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逝世37周年。梁漱溟生于1893年,1988年去世,享年95歲。他是蒙古人,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名瘦民、以“漱溟”流行于世。他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
梁漱溟出生于北京,先祖為元世祖忽必烈五子忽哥赤,入籍河南開封。忽必烈是拖雷之子,成吉思汗之孫。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1271年建立元朝,成為開國皇帝;1279年征服南宋,完成了中國統一。
梁漱溟由于家世顯赫,接受新式中西結合教育,6歲入中西小學堂,8歲入公立小學堂,13歲入順天中學堂。在學術方面,梁漱溟的偉大貢獻是著作等身,包括《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漱溟文集》《漱溟文錄》《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梁漱溟提出了思考問題的八層境界,詳細闡釋了從形成主見到通透明暸的八個階段。他認為真正的學問始于提出問題,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重點。從主觀到客觀,最終對問題的理解達到極致,找到答案。
梁漱溟在20世紀30年代發起鄉村建設運動,旨在通過普及教育和社會改革,改善農村生活。他倡導鄉村建設運動,通過建立鄉農學校和鄉農自衛訓練班等方式,一生為三農(農民,農村,農業)請命,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社區凝聚力。
他的一生充滿爭議。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思想和行為受到各種限制和影響,不容易找到正確出路。梁漱溟和毛澤東主席是同齡人,兩人于1918年(25歲)在北京豆腐池胡同楊昌濟家中相識。楊昌濟是楊開慧的父親,毛主席的岳父。當時毛澤東是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梁漱溟是北大哲學系講師,地位懸殊。20年后(1938年),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里與毛澤東多次交談,有兩次更是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說彼此交談十分投契。1950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再三邀請下,梁漱溟從重慶來到北京。毛澤東設宴招待梁漱溟。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澤東囑咐全是素食,安排他住進頤和園內一個小院。建國初期,兩人關系十分融洽,經常來往。
1953年,梁漱溟(60歲)在一次會議上對國家建設提出了一些看法,與當時的政府政策有所出入,引發了毛澤東對他的嚴厲批評。那是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梁漱溟對周恩來的報告表示贊同,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國家進入計劃建設階段令人興奮,提出了關于建國重點、群眾工作、農民問題等方面自己的看法。梁漱溟表達他對農村問題的關切和對農民地位的重視。周恩來作為政務院總理兼全國政協副主席,對梁漱溟的發言持開放態度,允許他在大會上發言,在會議期間與梁漱溟直接交流。周總理對梁漱溟的尊重和理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寬容和對知識分子意見的重視。然而,毛主席聽完梁漱溟的發言后表示不滿。他認為梁漱溟的言論有悖于總路線的宗旨,重農輕工,有挑撥工農聯盟之嫌。因此,他在會議上對梁漱溟進行了嚴厲批評。自此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系發生變化,從之前的友好交往變為緊張對立。梁漱溟后來試圖通過寫信和面談等方式澄清自己的立場,但未能改變毛澤東對他的看法。此后,梁漱溟逐漸退出政治舞臺,深居簡出,極少發言,專注文化研究和教育工作。
梁漱溟和周恩來在1953年的會議上有積極互動。梁漱溟發言時指出,自進入城市后,鄉村不免空虛,各地農民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納,又趕他們回去,形成城鄉矛盾。毛澤東不以為然,回應道:“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以仁政的意思吧?但須知仁政有大仁政小仁政之別,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倒美帝,才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會議對梁漱溟進行嚴厲批判。梁漱溟震驚不已,牛脾氣上來,不顧一切三番四次要求發言,在臺上與毛主席爭吵起來,直到有人在會場上大喊“梁漱溟滾下臺來”,這場爭吵才匆匆結束。之后,毛主席給梁漱溟定下了基調:“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30年后(1983年),90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時,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毛主席很為難,這是我的不對”。
筆者今天談到梁漱溟,是因為近日在讀書會的交流中,書友們從陳寅恪、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等國學大師談到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他在書中對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有深刻分析,認為中國文化具有14個特征,其中“中國是天下國”這一觀點十分新穎,引人深思。梁漱溟認為國家和天下是不同的概念,國家存在階級性,天下沒有階級對立觀念。自西漢時期起,黃老學說提倡休養生息,以“不擾民”為歷代統治者的信條,階級觀念淡薄。中國又缺乏民族對抗性,統治階層傾向于理解江山為“天下”,超越了現代國家的概念。中國人的觀念只有家和天下。這種天下觀念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近代中國在面對列強時無力還擊,因為缺乏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認知和凝聚力。中國文化是一個多元復雜的系統,涵蓋家族制度、倫理觀念、政治哲學等多個方面,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中國的家族制度強調親情、孝道和延續,家庭至上、植根于人民心中。中國的倫理觀念注重集體主義和義務本位,與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文化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形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因此在面對外部文化沖擊時,需要較長的時間去調整和適應。中國文化又存在個人價值被輕視的問題,個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與家庭、宗族、社會屬性等集體因素緊密相連,個人自由度和創造力因而受到限制,也就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自從1840年起被外族入侵欺凌長達79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才全民覺醒。
梁漱溟將中國與西方產生分歧的源頭歸結為宗教與禮教的區別、中國人在科學和理智方面的覺醒。西方社會沖突性強,易于集團對抗,宗教的排他性使其信徒團結緊密,教會組織是保守階級的組成部分。中國以道德為先,提倡家庭關系,以倫理組織社會,修心養性,跳過了西方社會發展追求物質和資本積累的步驟,導致封建制度難以改變,科學研究受到抑制。中國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梁漱溟的這些觀點,到今天仍有啟發性。
梁漱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形容自己六歲就開始讀書,卻還不會穿褲子;中學時參加過革命團體,后來卻反對暴力革命;報考北大落榜,卻當上了北大教授;自己最討厭哲學,結果在北大教授哲學;以研究佛學起家,卻被認為是儒家;從小在城市長大,卻著重鄉村建設。
梁漱溟的傳奇色彩從1917年開始。當年梁漱溟24歲,報考北京大學因分數不夠,遺憾落榜。就在他傷心失落的時候,卻意外接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聘書邀請他擔任北大講師。原來蔡元培看過梁漱溟寫的文章《究元決疑論》,用西方現代學說闡述佛教理論,蔡元培印象深刻。當他聽說作者梁漱溟報考北大落榜時,說道:“梁漱溟想當北大學生沒有資格,那就請他到北大來當教師吧。”于是一個北大落榜考生瞬間成為北大教師,創下了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文壇佳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梁漱溟剛到北大時,正是“打倒孔家店”如火如荼的時候。梁漱溟問蔡元培對孔子是什么態度?蔡元培向來主張兼容并包和學術自由,回應道:“我不反對孔子,在北大講什么都歡迎。你不是講佛學嗎?”梁漱溟說:“我的愿望不是只講佛學或儒學,而是要把釋迦牟尼和孔子講個明白,為他們爭一口氣。”梁漱溟在北大開設“印度哲學概論”“唯識哲學”和“儒家哲學”。“儒家哲學”注冊學生九十多人,實際聽講者二百多人,紅樓教室容納不下,不得不遷往馬神廟階梯教室。馮友蘭、朱自清、顧頡剛等都來聽課。毛主席當年有沒有也出席旁聽?沒查到相關資料記載。筆者個人估計是有。
上世紀70年代,全國掀起批判孔子的運動。梁漱溟參加政協組織的學習活動時,一言不發。有人說梁漱溟與孔子有割不斷的感情。梁漱溟終于開口說,“我只批林彪不批孔子。我看不出林彪與孔子有什么關系,所以我不批孔。”他認為林彪談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線。政協學習組因此批判梁漱溟,但莫奈他何。梁漱溟有何感想?他后來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978年,他在政協會議上發言:“我國過去的成功和勝利,的確是靠毛主席的領導。我并不否認毛主席的成功,自從建國以來,中國在國內的建設和在國外的威望,沒法不承認是了不起的成功”。
1979年,全國第五屆政協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梁漱溟當選政協常委。當年他已85歲,繼續秉持敢言的姿態公開講話,發聾振聵。梁漱溟其后出任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繼續發光發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的父親梁濟是前清民政部員外郎。1918年11月,他即將迎來60歲生辰。父子對話,父親問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講師的兒子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幾天后,梁濟投水自盡。他留下遺書:“國性不存,我生何用?”。梁濟自殺,距他60歲壽辰僅有4天。北京文化學術界為之轟動,徐志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和梁啟超都發表評論。父親自殺后,梁漱溟也曾想過自殺。他后來披露自己的想法:在民族血脈代代傳承、新舊交替的時刻,總要有人去承擔、負重前行。當年他只有25歲。
日寇侵華,梁漱溟和千千萬萬國人同樣,陷入顛沛流離的狀態,他總能夠泰然自若。1940年他在重慶,1941年在香港,1942年在桂林。梁漱溟在香港居住了大約8個月。1941年5月20日,他來香港參與民主同盟活動,并積極籌備創辦《光明報》。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于日寇,梁漱溟被迫隱居潛伏,1942年2月成功逃離香港,到大后方桂林,其后返回重慶。期間梁漱溟一直受到中共地下黨的照顧。
1946年,李公樸、聞一多因為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被槍殺、滅口。梁漱溟作為民盟的核心人物,在集會上怒斥當局:“特務們,你們還有第三顆子彈嗎?我在這里等著它!”他發表了《民盟秘書長的談話》:“我要連喊一百聲‘取消特務’!”。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從南京到上海面見周恩來,力促周恩來返回南京繼續國共和談、避免內戰。當天晚上梁漱溟離滬、次日清晨抵達南京,即從號外知悉國民黨軍已攻下張家口,內戰爆發。梁漱溟哀嘆,向記者發表談話:“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此語一出,被媒體廣泛應用,成為當年痛斥蔣介石背信棄義、撕毀雙十和平協定的經典金句。
梁漱溟是素食主義者,20歲即有意削發為僧,被父親勸止后決定從此吃素,堅持素食75年。他參加國宴時亦不進肉食。毛主席有一次走到他飯桌旁由衷地稱贊:“梁先生堅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長壽也。”果不其然,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以95歲高齡溘然長逝。
他的孫兒梁欽寧為祖父撰寫的挽聯是:“百年滄桑,救國救民;千秋功罪,后人評說”;橫批為“中國脊梁”。馮友蘭為梁漱溟撰寫的挽聯是:“究元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
這兩副挽聯高度概括了梁漱溟一生致力于儒學的研究與傳播以及他為農民發聲的立場,更表達了對梁漱溟一生救國救民事業的總結,以及對其功績由后人評說的態度。今天,我們緬懷梁漱溟的生平與貢獻,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成就,值得我們反復吟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