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這四個字背后是血與火交織的動蕩年代。
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大胡族,趁著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后中原朝廷的衰弱,階級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染指中原,在百年的時間里,他們在中原大地上掀起驚濤駭浪,建立了大大小小數十個政權。
曾經叱咤風云、攪亂中原的五胡,他們的后代最終流向了何方?甚至可能你我身上就流著他們的血。
匈奴
匈奴絕對是五胡里的 "老前輩",跟漢朝打了幾百年仗,最后被揍得分裂成南北兩部。
北匈奴比較野,一路往西跑,跑到歐洲把羅馬帝國攪得雞飛狗跳,有說法稱現在的匈牙利人、保加利亞人里就有他們的后代,這波屬于 "打不過就跑,跑了還能鬧"。
南匈奴就實在多了,向漢朝投降后搬到山西、陜西一帶定居,慢慢學著種地過日子。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南匈奴貴族劉淵趁勢而起,建立漢趙政權,還把西晉給滅了。只是這輝煌并未持久,后來漢趙內訌分裂,最終被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后趙所滅。
此后,匈奴人還建立大夏,在河西走廊建立北涼等政權,都未能長久,后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攻滅。匈奴人要么跟鮮卑人通婚成為了鮮卑人,后來跟著鮮卑漢化漸漸跟漢人沒啥區別。
留在蒙古草原的匈奴殘部,后來跟鮮卑、柔然融合,成了隋唐時期突厥人的祖先之一,今天的蒙古族中,流淌著相當一部分古代匈奴人的血脈。
鮮卑
鮮卑是五胡里最 "出息" 的,光政權就建了七個(代國、前燕、后燕等)。
鮮卑分成好幾個部落,慕容部最會折騰,先建前燕,被滅了又建后燕、南燕,最后一部分跑到青海建立吐谷渾國,后來被吐蕃滅掉,融入藏族和土族。
拓跋部更厲害,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孝文帝更是帶頭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把漢化玩到了極致。
后來分裂成東魏、西魏,最后變成北周、北齊,奠定了隋唐的基礎。隋唐時期有 20 多個宰相是鮮卑人,在政壇極為活躍。現在你身邊姓慕容、宇文、拓跋的,很可能就是鮮卑后代。
而有部分沒南遷的鮮卑人跟室韋融合,成了蒙古族的祖先之一。
羯族
羯族是五胡里的 "外來戶",高鼻子、深眼窩,是中亞來的白種人,最初跟著匈奴混。
羯人石勒建立后趙,本來挺有作為,可他侄子石虎是個暴君,殺人如麻,以極度殘暴荒淫的統治聞名,激起了滔天民怨,最后被冉閔推翻。
冉閔發布 "殺胡令",因為羯人長相特殊(高鼻多須),一認一個準,20 多萬羯人被殺,差點被滅族。
僥幸活下來的羯人分成三撥:往西跑的融入氐族、羌族;往北投奔鮮卑的,后來跟著鮮卑漢化,成了漢人;還有一波逃回中亞,跟當地人混合,成了突厥部落的一部分。
到了隋唐時期,羯族就從歷史上消失了,算是五胡里最 "短命" 的一個。
羌族
羌族早在商朝就有記載,先秦時期就與中原王朝互動頻繁,跟漢族算是老鄰居了。
東漢時羌族被打得分成兩撥:東羌搬到關中種地,西羌留在西南高原放羊。西晉末年,羌族勢力也趁機進入中原,羌人姚萇建立后秦,一度強盛,疆域近百萬平方公里,可惜被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給滅掉了。
后秦滅亡后,大量羌人散居中原,逐漸融入漢族。留在西北故地的羌人,部分融入藏族(尤其在吐蕃崛起后),部分融入蒙古族,也有人部分還是以羌族生活了下來。
現在四川阿壩州的羌族,就是他們的直系后代,還保留著跳鍋莊、繡羌繡的傳統。
氐族
氐族跟羌族是 "表兄弟",但更早跟漢人打交道,會說漢語,還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苻、呂),漢化程度超高。
三國時期氐人就幫諸葛亮打過仗,西晉末年氐族趁勢崛起:李特在四川建了成漢,苻堅建的前秦差點統一中國,可惜淝水之戰大敗后崩潰了,氐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也逐漸融入其他民族。
苻堅曾把 15 萬戶氐人遷到中原,這些人后來全成了漢人。留在甘肅、四川的氐人,一部分被吐蕃統治,融入藏族;四川九寨溝附近的“白馬藏族”,風俗習慣有很多都不同于藏族,根據后世研究考證是氐族后裔。現在的彝族也有氐族的基因。
回望那段風云激蕩的“五胡亂華”歲月,其實也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一個階段。曾經涇渭分明的“胡”與“漢”,在碰撞、沖突、交流、學習乃至通婚中,界限逐漸模糊。
五胡他們就像鹽融入水,慢慢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沒有這場痛苦而深刻的民族大融合,或許就沒有后來恢弘開放的隋唐盛世。
這也讓我們名吧,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特性。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