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南海之濱,天光云影與理想交匯的地方,總有一些夢想從實驗室與講堂中啟航。有人說,選擇大學,就是選擇未來與眼界的邊界。那么,一所大學最能體現辦學實力的,不正是那一座座聳立于講臺之上的師資之塔?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有一所被譽為“中俄教育合作旗艦項目”的高校,正用它獨特的三語教學、國際師資與科學精神,勾勒出新時代復合型人才的模樣。它,便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由北京理工大學與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于2016年聯合創辦,是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中外合作大學之一。它獨特的雙校背景,造就了一支國際化、多元化、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師資人才隊伍由莫斯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選派教師,以及全球招聘的優秀學者組成?,F聘有院士20名,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3名,全球2%頂尖科學家8名等各層次專家學者數百名。來自俄羅斯的外籍教師占師資總數約40%以上,其中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曾在世界頂級大學如羅蒙諾索夫大學、圣彼得堡大學、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任教或研究。同時,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骨干教師,依托“985工程”“雙一流”學科背景,為學生帶來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一流課程資源,構建起中俄融合、理實交融的教學體系。
真實的教學成果是評價師資質量最直接的鏡子。學校學生親身參與科研項目,其中不乏由外籍教授親自指導的跨國合作課題。此外,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的教學語言采用三語授課模式。俄羅斯教師授課全程使用俄語為主,輔以中方教師的同步支持,讓學生在浸潤式語言環境中自然過渡至國際科研表達。
以該校語言文學系為例,專業課教學任務100%由莫大語文系教師承擔,有1位俄羅斯通訊院士為學生授課,系主任由列杰涅夫А.В教授擔任,他曾任莫斯科大學語文系教授,是俄羅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其著作《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學史》廣為流傳。
而在理學領域,來自莫斯科大學計算數學系的E.E.特爾特什尼科夫院士、A.V.伊利英院士,不僅擁有多年教學經驗,還帶領學生“MathorCup”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得優異成績。
這些教授不僅“站上講臺”,更“走進學生生活”:每年定期開放“導師午餐日”“科研共讀會”“俄語寫作工坊”,打破傳統師生壁壘,讓學術對話更輕松,也更深入。
自建校以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憑借其國際化師資力量,在多項國際評估中表現優異。在2023年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發布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報告》中,該校獲評為“五星級中外合作大學”,在師資國際化和學生培養滿意度兩項指標中排名全國前五。
此外,得益于高水平教師資源,學校畢業生具備卓越的雙語能力與跨文化交流力,畢業去向落實率達95%,87.97%的畢業生升學深造,其中92.71%升入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100名的大學。就業的畢業生則主要就職于華為、國家電網、深圳中小學等企事業單位。
教育不止于傳授知識,更是開啟視野、點燃思想的藝術。而這一切,最終都要落在教師的肩膀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正是以其中俄共建背景下的師資優勢,搭建起一個屬于年輕人的夢想起點。在這里站著一支真正“國際化”的師資力量。
選擇怎樣的老師,就是選擇怎樣的教育。選擇怎樣的教育,就是定義怎樣的未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正用行動告訴你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