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最近在歐盟的操作,真是典型的自己挖坑自己跳。2025年蓋洛普民調顯示,68%的匈牙利人相信他們的領導人在布魯塞爾“捍衛國家利益”,但59%的人卻懷疑政府到底能不能辦成事。
這數據看著矛盾,但背后藏著一個大問題,打嘴炮裝強硬還行,但真到關鍵時候就慫了,之前的戲就全白演了。
匈牙利在歐盟的角色差不多就這樣,總理歐爾班這些年總扮演刺頭,動不動就拿否決權威脅歐盟,拖延對烏援助、阻撓各種決議,搞得自己像個很重要的大人物。
但今年6月,歐盟準備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給烏克蘭撥款306億歐元時,匈牙利慫了,沒敢再直接否決,而是投了棄權票,他大概還以為這樣還能繼續掣肘烏克蘭。
結果呢?歐盟其他26國一看:“你不參與?那正好,我們直接跳過你!”匈牙利直接被晾在一邊,徹底沒了干預機會。
歐盟的規則很清楚:你不參與決策,就別想事后指手畫腳。匈牙利之前多次拒絕討論怎么用俄羅斯凍結資產的錢,現在這筆錢的用途,它也就沒資格插手了。
這不是技術問題,是權力邏輯:不承擔責任,就別想有控制權。比利時等 26 國很快行動起來,繞過匈牙利推進援烏計劃,讓歐爾班完全成了局外人。
歷史上這種例子不少,比如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自由否決權,原本是彰顯貴族權力,結果濫用后直接導致國家癱瘓。教訓就是:關鍵時刻不敢說 是,否決權就成了擺設。
匈牙利政府一直覺得自己是無冕之王,能在歐盟內部呼風喚雨。但這次棄權后,歐盟直接開創先例,不參與的成員,就不再有發言權。歐爾班這回是徹底玩脫了,不僅沒保住影響力,反而讓歐盟找到辦法徹底踢開他。
現在匈牙利很尷尬,越阻撓,其他國家就越懶得帶它玩。歐盟已經習慣性忽略它的意見,援助烏克蘭的資金照常撥付,匈牙利連插嘴的機會都沒了。
匈牙利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當刺頭,但這樣只會越來越被歐盟邊緣化,最后弄不好一腳踢出歐盟。二是重新回到談判桌,用實際參與行動奪回話語權。
這就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權力,不是靠擺姿態得來的,而是靠真正參與決策,包括在聯合國也是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