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08
尋找
裴麗珠
摘選自《北京紀勝》譯者季劍青先生為該書撰寫的導言
英國作家裴麗珠(Juliet Bredon, 1881—1937)初版于1920年、后又多次再版的《北京紀勝》一書,在英語世界有關北京的著述中享有盛譽,林語堂稱它“當之無愧地被認為是關于北京的最全面的著作”。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卻不甚了然,對這部名作的獨特之處也缺少深入的考察與探討。作為一位長期在中國生活的西方人,裴麗珠筆下的北京與一般外國游客眼中充滿異域情調和東方色彩的北京迥然不同,尤其是她著力表現的北京的“如畫”(picturesqueness)之美,在20世紀初大英帝國日薄西山和現代中國艱難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透露出豐富的審美政治的意味。
裴麗珠是裴式楷(Robert Edward Bredon, 1846—1918)唯一的女兒。裴式楷是長期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的妻弟,他本人也供職于中國海關,長年在中國工作與生活。我們對裴麗珠的生平了解得如此之少,不得不借助于有關她父親的資料大致還原她的早年經歷。
羅伯特·赫德(Rober tHart)
裴式楷與赫德一樣,出生于愛爾蘭,畢業于都柏林三一學院。1873年裴式楷進入中國海關工作,擔任總稅務司公署總理文案稅務司,后來到各地海關任職,1877年又回到海關總稅務司公署繼續擔任總理文案稅務司。1878年春,赫德回國休假期間,他曾代理總稅務司職務。1879年裴式楷回國結婚,1880年回到中國后,先后于1883—1887年在江漢關(漢口)、1890—1892年間在江海關(上海)等關任職,1893年返回北京,仍任總理文案稅務司,直至1894年。裴麗珠應該于1881年出生在中國,具體地點不詳,但她幼年曾隨父母在漢口生活。在她后來寫的一篇回憶赫德的文章中,她記述了小時候第一次在漢口見到赫德的情景。
海關總稅務司全體英籍關員及家屬合影
1896年前后,或許是感到升遷無望,裴式楷離開中國,回到英國。此時年事漸高的赫德已經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他有意讓裴式楷繼任,并在與英國公使商定后,將這一意見正式報告給英國外交部。在得到外交部的保證后,裴式楷于1897年12月回到北京。裴麗珠也跟隨家人再一次搬到北京居住。此時她對北京的印象并不佳,在她看來,位于使館區的帶有花園的赫德寓所,乃是“灰塵撲面的北京的一塊綠洲”。
裴式楷回京后終于升任副總稅務司,但由于赫德并未選擇退休,接班的承諾無疾而終。1908年4月赫德休假離職,裴式楷得以代理總稅務司一職。盡管赫德仍屬意于裴式楷,但時過境遷,此時英國外交部已不再支持裴式楷。英國在華的外交使團和銀行家認為裴式楷“親華”,與清政府高層官員走得太近。1910年3月,在英國外交部的壓力下,清政府正式任命安格聯(Francis Arthur Aglen)為赫德的繼任者。裴式楷被迫退休,不過清政府對他優待有加,賞賜他頭品頂戴與一品文官之銜,并加恩賞給布政使銜。出于對中國的深厚感情,裴式楷短暫回到英國后,又返回北京閑居,1918年7月在北京逝世。
1903年赫德北京寓所花園音樂會
成立于1859年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公署雖然名義上是清政府督征關稅的行政機構,實際上直到抗日戰爭中期,一直都是由英籍人員擔任總稅務司這一領導職務,其負責決策的關員亦主要由英國人組成。這顯示了當時大英帝國在中英乃至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力。因而,盡管原則上總稅務司的任命屬于清政府的職權,但在赫德接班人的問題上,必須征得英國外交部的同意。即便是深受清政府信賴的赫德本人,也非常注重大英帝國在華的利益,盡管他來自英國的殖民地愛爾蘭。他長期把持總稅務司一職,也是為了把海關的領導權長期保留在英國人手里。與赫德相比,裴式楷稍稍表現出親華的姿態,便失去了晉升總稅務司一職的機會,足見英國對其通過中國海關維護在華利益這一關切的敏感與重視。
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署舊影
裴麗珠在她留存的著作中幾乎沒有提及她的父親,但《北京紀勝》1922年版的扉頁上赫然印有“紀念我的父親”的題詞,正是在裴式楷去世不久的時候。裴麗珠顯然繼承了其父對于中國的熱愛,然而由于她身為中國海關英籍高級職員家庭中的一員,很難要求她反思和批評大英帝國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的行為。
事實上,裴麗珠對赫德推崇備至,在赫德卸職離開中國之際,專門為他寫了一部帶有個人回憶色彩的傳記《赫德爵士:偉大生涯的傳奇》。她贊揚赫德的文化修養和宗教情懷,充分肯定他為人謙和、行事低調的作風,以及在為清政府解決種種國際爭端的努力中所表現出的高明的政治技藝與智慧。尤其是在庚子事變中使館區遭受圍攻期間,赫德那種處變不驚的風度、運籌帷幄的本領,給同為親歷者的裴麗珠留下了深刻印象。
裴麗珠對赫德的描述顯然有溢美之嫌,正如其書名“傳奇”(Romance)一語所示。在今天的研究者看來,赫德的形象似乎并沒有那么光彩,他獨斷專行,培植并倚重家族勢力(裴式楷剛入中國海關便入職總稅務司公署,擔任總理文案稅務司,便與其赫德姻親的身份有關),對其他人則充滿懷疑。
由羅伯特·赫德主導建立的中國海關關署俱樂部
赫德在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任上,利用其大權獨攬的地位,把總稅務司公署變成了一個等級秩序森嚴的中央集權式官僚帝國,故有“國中之國”之稱。總稅務司公署的外國關員幾乎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社群。
《赫德爵士:偉大生涯的傳奇》記載了一個生動的細節:庚子事變后天壇和先農壇先后向外國人開放,然而赫德仍習慣于在自己的庭園或者城墻上漫步,從未去過兩地。他似乎對他生活了這么久的這座城市缺乏興趣,這或許是總稅務司公署社群的一個縮影。即便是使館區里那些喜歡探訪北京名勝的外交人員,也基本上生活在自己的小社會中,對北京乃至中國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視而不見。
裴麗珠與其丈夫羅爾瑜
(Charles Henry Lauru, 1881—1944)
與她的父輩們不同,裴麗珠對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好奇心與熱情。1911年,裴麗珠與法國人羅爾瑜結婚。她的丈夫原是一位法國小提琴師,因受到熱愛音樂的赫德賞識,1898年被招入中國海關,后升至副稅務司,1914年調入設在北京的鹽務稽核總所任會計科長兼財政秘書。婚后的裴麗珠經常在家中接待客人,成為北京社交生活中有名的沙龍女主人。裴麗珠交游廣泛,長年在北京生活的她能說一口流利的北京話,這使得她能夠與北京的普通市民自由交流,熟悉這座城市的風土習俗。1920年,裴麗珠在上海別發洋行出版了《北京紀勝》的初版,該書英文書名直譯應為“北京:對其主要名勝的歷史記述與親密描述”。“親密”(intimate)一詞透露出作者與這座城市之間非同尋常的個人化的關系。
《北京紀勝》英文版書影
初版兩年后,《北京紀勝》就于1922年推出了增訂版,1931年又出了第三版,對前兩版做了進一步的擴充,成為該書的定版。除了這部享有盛譽的著作以及此前撰寫的赫德傳記外,裴麗珠還著有《中國人的陰影》、《農歷年:中國風俗和節日記述》,與伊戈爾·米托法諾〔Igor Mitrophanow〕合著)、《中國新年:對其禮節和儀式的生動著錄及相關考察》、《百壇》等書。其中,《百壇》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它講述了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時代背景下,北京西北郊一座名為“百壇”的村子中兩戶農民和商人家庭的故事。裴麗珠在對人物命運的深切講述中,穿插了大量有關京郊農村民俗的細致描寫,表明她極其熟稔北京鄉土社會。《農歷年》和《中國新年》兩部著作不限于北京,是對中國古老的年節習俗全面而生動的描繪,至今仍為研究中國的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所引用。
裴麗珠女士無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獨特存在。她跳出父輩封閉的在華社群,以對北京深沉的熱愛與敏銳的感知,用筆墨為這座古城留下了鮮活注腳。《北京紀勝》的 “親密” 書寫與實地探訪原則,讓歷史與當下在文字中交融,既彰顯了她對中國文化的熟稔,更體現出超越時代的觀察深度。她的文字至今仍為學界珍視,不僅因其史料價值,更因那份跨越文化隔閡的真誠與熱忱 —— 這種將異鄉作故土的情懷,使她成為那個動蕩年代里,連接東西方視野的珍貴紐帶。
《北京紀勝》
推文圖源網絡,侵刪致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