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我該選介入治療還是單純藥物治療?
整理:薄荷
審核專家:祝燁教授、石睿教授
冠脈臨界病變通常是指冠脈造影評估冠脈管腔直徑狹窄≥50%且≤70%的病變。雖然冠脈造影是冠脈解剖學評估的“金標準”,但在病變嚴重程度的判斷和斑塊易損性質的識別上仍有很大局限性。
考慮到臨界病變的解剖多樣性及高異質性,這個程度的狹窄會不會引起缺血?會不會引起臨床事件?是否應介入干預?
在第十九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25)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祝燁教授就“冠脈臨界病變,介入治療vs.藥物治療,孰優孰劣?”這一講題為我們答疑解惑(圖1)。不知道您看完后,是否會有答案。
圖1 祝燁教授在會場講課
如何評價冠脈臨界病變?
FFR的崛起與價值判定
祝教授開始就強調,冠脈中度狹窄的臨床意義難以界定,而在這種情況下,心肌血流儲備分數(FFR)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最早關于FFR的研究來自1996年,荷蘭學者Pijls的一項研究評估了FFR與冠狀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的關系[1]。
研究納入45例冠脈中度狹窄患者,通過踏車運動實驗、動靜態核素心肌顯像等多種手段評估心肌缺血,并與測得的FFR值進行比對。結果顯示:若以FFR=0.75為臨界值,低于此值的患者(圖2藍點)幾乎都表現出缺血證據,而高于0.75者(圖2白點)基本無缺血表現。“這就是FFR值0.75分界點的由來。”祝教授補充道。
圖2 研究結果
隨后的DEFFER研究(針對單支血管病變)與FAME研究(針對多支血管病變)進一步夯實了FFR評估冠脈狹窄的指導地位。DEFFER研究結果顯示:對FFR>0.75的患者,藥物保守治療與介入干預效果相當(圖3)。FAME研究結果顯示:在多支血管病變患者中,FFR指導下的策略顯著優于單純造影指導(圖4)。
圖3 DEFFER研究5年隨訪結果
圖4 2年無死亡/心肌梗死生存率
易損斑塊如何識別?如何處理?
然而,臨床現象不斷拋出新的挑戰:部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即使沒有明顯缺血證據,仍存在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祝教授解釋:“這就引出了另一個關鍵概念——‘易損斑塊’。”
▌如何識別?
PROSPECT研究是第一個使用灰度血管內超聲(IVUS)和虛擬組織學(VH-IVUS)識別易損斑塊特征及其與未來冠脈事件相關性的大型前瞻性研究[2],其描述導致非罪犯病變相關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易損斑塊特征為:斑塊符合至少為70%,最小管腔面積(MLA)≤4.0mm2,存在薄纖維帽粥樣硬化斑塊(TCFA)。其中斑塊負荷≥70%是MACE事件的最強預測因素。而隨著技術進步,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和近紅外光譜(NIRS)也帶來了更高分辨率的觀察能力。
▌如何處理?
祝教授表示:“首先藥物治療一定是基石。”但關鍵問題在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易損斑塊進行預防性的介入治療是否有額外獲益?
2024年ACC年會公布的PREVENT研究[3](同期發表于
Lancet)給出了 肯定 答案 。 PRE VENT 研究 是 首 個 比較預防性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 PCI ) 聯合 最佳藥物治療( OMT ) 與單純 OMT 對 冠狀動脈易損斑塊作用的隨機對照研究 。
該研究納入1608例狹窄≥50%且FFR>0.8(即功能學上無需干預)的患者,通過腔內影像學確認其存在易損斑塊(符合至少兩項標準:斑塊負荷>70%、MLA≤4.0mm2、OCT下纖維帽<65μm、NIRS下脂質核心負荷指數>315)。
患者被隨機分為1:1的兩組:一組僅接受OMT,另一組則接受OMT+預防性PCI(置入支架覆蓋易損斑塊)。結果顯示:與單獨OMT相比,OMT+預防性PCI顯著降低終點事件發生風險(圖5),還能降低血運重建和因心絞痛入院風險。
圖5 PREVENT研究結果
爭議與反思
精準介入的邊界該如何把握?
雖然PREVENT研究的結果給予了我們一定思考,但對于“是否應進行預防性PCI”,我們還應進行多重考量:
▌預防性PCI的可推廣性:
PREVENT研究中第7年數據表明,預防性PCI組在次要終點全因死亡率方面累計發生率5.2%,單純藥物組為7.4%,基于這樣的數據結果,這種投入是否能夠推廣?
▌易損斑塊的干預范圍:
PREVENT研究僅處理了1-2個標準的“目標”易損斑塊。現實中,患者冠脈系統可能存在更多符合或接近標準的斑塊,是否都需植入支架?
▌易損斑塊≠必然事件:
系列研究(如PROSPECT)表明,具有高危特征的斑塊,其實際破裂風險及破裂后導致臨床事件的風險并非特別高。
▌“易損”概念的擴展:
冠脈事件的發生是“完美風暴”,涉及易損斑塊、易損血液(高凝狀態)、易損心肌等多重因素。
祝教授引用了一項2013年發表在
Lancet上的研究 。 研究者 對來自不同時代、地域、文化的 137 具木乃伊進行 CT 掃描,結果顯示 3 成以上木乃伊有動脈硬化跡象 。 該研究結果第一次明確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生活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基因背景的古代人種,動脈粥樣硬化均很普遍這提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并不完全由生活方式 所決定 , 還 存在 其他 易感因素 的作用 。
“因此,單純檢測和治療易損斑塊,可能不足以全面預防心血管事件。”祝教授總結道,“核心在于實現從‘聚焦局部病變’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轉變。”
小結
冠脈臨界病變的評價與干預是我們面對的難題;
藥物治療仍然是基礎;
新的功能學與腔內影像學的技術使精準介入治療具有了可能;
從聚焦“局部病變”到“患者為中心”的轉變,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Pijls NH, De Bruyne B, Peels K, et al. Measurement of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to assess the functional severity of coronary-artery stenoses. N Engl J Med. 1996 Jun 27;334(26):1703-8.
[2]Stone GW, Maehara A, Lansky AJ, et al; PROSPECT Investigators. A prospective natural-history stud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N Engl J Med. 2011 Jan 20;364(3):226-35.
[3]Park SJ, Ahn JM, Kang DY, et al; PREVENT Investigators. Preven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 (PREVENT):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24 May 4;403(10438):1753-1765.
專家簡介
祝燁 教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副院長;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衛健委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衛生健康領軍人才、四川省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科普專家;國家標準化心血管與代謝疾病中心秘書長;美國心臟病學院專家會員(FACC);四川省醫師協會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者分會候任會長;研究方向為血脂異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BMJ等雜志發表相關論文;參與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及中國血脂管理指南的編寫,受邀在歐洲心臟病大會等學術會議上做專題報告。
石睿 教授
本科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三六三醫院副主任醫師。取得中國醫師協會冠心病介入診療資質、國家衛健委冠心病介入資質。通用醫療心血管專委會委員、心功能學術委員會/心功能信息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心肺康復委員會委員、成都市高新區醫學科普與健康教育專科分會委員
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