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喪我” 是莊子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出自《莊子?齊物論》。其核心思想是指超越自我的主觀執念與局限,達到與 “道” 合一的境界。
“我”是指世俗中被欲望、偏見、身份標簽(名利、地位和觀念等)束縛,受限于主觀認知的 “小我”。
“吾”指超越世俗執念、與自然之道相通的本真自我,是擺脫了功利心與分別心的 “大我”。
“喪我” 并非是否定自我存在,而是指破除自我執念和思維束縛,以更開放的心態接納事物本然,回歸本真。
莊子的“吾喪我”不僅是哲學思辨,更是一劑“心靈解藥”,為人們應對生活焦慮、工作困境、精神內耗和心靈覺醒等方面提供了深邃啟示:
一、生活:放下我執,擺脫束縛
1、破除我執
人們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挫折和失敗往往來自于我執,例如“必須如此” 等自我期待的執念(如心目中的理想情境等),并心生愛憎分別。
但世界往往不依人們的期待而顯現,當眼前情境與期待不符時,痛苦和煩惱便由此而生。
人們的挫折和失敗時常來自固守自己的執著,與環境和趨勢對抗,或漠視它們。
“吾喪我” 啟示人們,唯有和水一樣,心無所住,能夠無我地融入任何的情境、適應任何環境,隨遇而安,才能遠離痛苦和煩惱;
唯有和水一樣,順勢而為,才能減少人生阻礙,把握機遇,有所作為。
2、超越自我思維束縛
莊子在《大宗師》中強調,不被標簽和思維束縛,如實觀照內心,直接接觸和領悟事物,才能看清真相,直抵本質。
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舊的經驗、方法和預設未必適用。唯有放下立場和偏好等我執,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才能實現認知的躍升,不斷成長與進步,發現更多的機遇和可能。
人們要學會超越 “二元對立” 的評判,人們時常以 “好壞”“得失” 劃分事物,而 “喪我” 要求跳出這種思維。
例如,王陽明在龍場時,放下 “生死”等的自我認知,去除我執,最終在絕境中實現本心的覺醒,完成了從 “向外求理” 到 “向內求心” 的哲學轉向。
二、工作:在忘我的投入中實現價值
若過于執著于結果,容易陷入焦慮或急功近利,不僅容易導致靈感和激情受限,而且也使得人們忽視了過程的價值和意義,阻礙了人們的成長和進步。
當消解對結果的偏執,全神貫注于過程時,反而能夠取得更好的結果。
莊子認為:凡外重者內拙,那些過于注重外在事物的人,內心往往顯得笨拙。過分關注外部世界會讓人失去內心的平衡與智慧。
善于游泳的人能夠快速掌握技巧,原因在于他們忘記了對水的恐懼,專注于游泳本身。
呂梁丈夫在湍急的水流中暢游自如,他并非擁有特殊技能,而是他能順應水的規律,忘卻生死和得失,所以能在危險中安然無恙
莊子還借“呆若木雞”寓言說明:真正強大的力量來自于專注自我,不受外界因素干擾。
莊子在《達生》中,還用《梓慶削木》和《痀僂承蜩》等寓言故事,強調了只有當人們全身心投入某項活動,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不被結果等外界事物所干擾時,才能激發靈感,創造出真正卓越的作品。
三、心靈成長: 唯有 “忘己”、超越二元,才能觸及本真
“我執”制造二元對立(好壞/得失/愛憎),而“喪我”后能理解:“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唯有超越二元、超越“小我”和物我之分,接納矛盾共生,方見世界全貌,觸及本真,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钡木辰纭?/p>
正如莊子所言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忘卻身體與心智,才能實現心靈與道的連接。
莊子的 “吾喪我” 并非是否定自我,而是倡導人們從 “小我” 中覺醒,回歸 “與自然共生的大我”。在生活中,它是打破焦慮和痛苦的解藥;在工作中,它是超越自我思維和功利心,激發靈感和激情的智慧;在心靈成長中,它是剝離虛妄、趨近本真的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