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的風云(參數丨圖片)變幻,總在上演著令人唏噓的劇本,雷克薩斯的故事,正是其中充滿戲劇性的一幕。
曾經的雷克薩斯光環加身,一車難求。憑借進口車的標簽、出色的產品質量、獨特的豪華屬性,穩穩地站在中國豪華車市場的高位,成為消費者追捧的對象。
消費者買車,不僅要支付高于指導價的費用,甚至還得耐心排隊等待提車,尤其是LM等高端豪華車型,加價幾十萬元提車都是常態。
如今的雷克薩斯光環褪色,國產求生。6月27日,隨著挖掘機啟動的轟鳴劃破長空,雷克薩斯新能源項目在金山區揮下破土動工的第一鏟。
從4月22日上海市政府與豐田汽車公司戰略簽署合作協議、金山區政府與豐田中國簽署合作備忘錄,到6月27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過去的“進口加價王”便從“絕不國產”的堅定立場,踏上了本土化生產的道路,正應了那句“從前的我愛答不理,現在的我逐幀學習”。
從排隊加價到國產求生,雷克薩斯的軌跡是市場劇變的縮影,更是消費者心智深刻轉向的明證。曾經,“進口”等同于高端、品質與身份的象征,消費者甘愿為“進口品質”買單。
而今,伴隨國產車崛起與電動化浪潮,消費者的目光已轉向實用性、性價比與智能化的硬核實力,品牌光環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證。
國產之謎,為何曾經說不?
在豪華車市場的國產化浪潮中,雷克薩斯曾是一個堅定的“例外”。
當寶馬、奔馳等品牌紛紛在中國落地生根,通過國產化迅速擴大市場份額時,雷克薩斯卻始終堅守著進口的陣地。
盡管多年來,雷克薩斯國產傳聞不斷,甚至在許多次車展的采訪中,都會有人提問:“雷克薩斯到底國不國產?”
但雷克薩斯始終不為所動,給出的答案始終如一:不國產。這背后,其實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與成本優勢。雷克薩斯出口至中國的車型,大多來源于其九州工廠,這座工廠距離我國僅有幾百公里的距離。
與來自遙遠歐洲的寶馬、奔馳,以及北美洲的林肯相比,雷克薩斯在地理位置上就占據了先天的優勢,這種近距離,使得雷克薩斯在運輸成本上具備了極大的競爭力。
從運輸方式來看,海運相較于陸運和火車運輸,有著諸多優勢。
在能耗成本方面,車輛在陸地上移動時,阻力與自身重力成正比,能耗較高,而海運在重量達到一定程度后,能耗成本反而更低。就像一艘大型貨輪,雖然單次航行的能耗總量可能較高,但由于其能夠承載大量貨物,分攤到每個貨物上的能耗成本就變得微乎其微。
設施成本上,公路和鐵路的建設、維護都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而大海則是天然的“運輸通道”,輪船無需額外建設復雜的基礎設施,大大降低了成本。
規模效應上,輪船的承載能力遠超火車與貨車,一次能夠運輸大量貨物,使得單位貨物的運輸成本被大幅攤薄。以運輸汽車為例,一艘大型滾裝船能夠裝載數千輛汽車,而火車和貨車的運輸量與之相比則相形見絀。
在人員成本上,海運一艘船所需的船員數量相對較少,而陸運和鐵路運輸則需要大量的司機、乘務人員以及相關的后勤保障人員,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憑借這些優勢,雷克薩斯通過海運將車輛出口到中國,成本控制得相當出色,自然也就沒有迫切的國產需求。
其次是品牌光環的堅守。在許多中國消費者的認知中,進口車往往代表著更高的品質和檔次,這種固有思維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
而雷克薩斯作為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豪華品牌,從上世紀 90 年代以 “凌志” 品牌進口銷售開始,就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心理,成功塑造了 “進口豪華車” 的高端形象。
多年來,雷克薩斯憑借出色的產品質量、獨特的設計以及貼心的售后服務,不斷強化這一品牌形象。消費者們相信,雷克薩斯的進口身份意味著它遵循了更高的制造標準和工藝要求,能夠提供更優質的豪華屬性,可謂情緒價值拉滿。
以雷克薩斯的九州工廠為例,這座工廠按照豐田最高級別的 A 級標準制造,被稱為 “白金工廠”。
在這里,工人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上崗操作。僅僅內飾皮革縫線工藝,工人就需要接受 6 個月左右的專業訓練,并且要在 90 秒鐘之內,用非慣性手完成一只小貓造型的折紙,以確保能夠將縫線與針腳間距控制在規定誤差之內。如此嚴苛的工藝要求,無疑讓消費者對雷克薩斯的品質更加信賴。
對雷克薩斯來說,維持“進口豪華車” 的品牌附加值,是其在中國市場立足的關鍵。
一旦實現國產化,消費者可能會對其品牌形象產生質疑,擔心品質會下降,進而影響銷量和市場份額。
此前一些豪華品牌國產化后出現的質量問題,以及銷量不升反降的案例,也讓雷克薩斯對國產化持謹慎態度,前車之鑒讓雷克薩斯明白,保住品牌光環,才是留住中國消費者的關鍵。
最后是過往成功帶來的慣性。回顧雷克薩斯進入中國市場后的發展歷程,可謂一帆風順。
自2005年第一家中國經銷店開業以來,雷克薩斯在中國的銷量一路攀升,在2021年達到了22.7萬輛的巔峰。
在這期間,雷克薩斯不僅無需為銷量擔憂,甚至還出現了經銷商加價、提車周期長等現象,最夸張的是消費者對其有著極高的容忍度。
畢竟憑借穩定的質量、舒適的駕乘體驗以及獨特的品牌魅力,雷克薩斯滿足了消費者對豪華車的需求,其油電混合動力技術也在市場上獨樹一幟,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
而在市場競爭方面,當時的新能源汽車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對傳統燃油車市場造成太大沖擊,雷克薩斯在豪華車市場中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日子過得十分滋潤。
這種長期的成功,讓雷克薩斯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認為維持現狀就能夠繼續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
所以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國產嗎?
我想答案大概率是:“可以,但沒必要。”
態度反轉:
是什么讓雷克薩斯動搖?
曾經對國產化堅決說“不” 的雷克薩斯,如今卻毅然踏上了國產之路,是什么讓雷克薩斯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在深入探究后,你會發現雷克薩斯其實并沒有動搖,我們所熟知的雷克薩斯豪華車,大多都是屬于燃油車的范疇,而本次雷克薩斯在中國建廠,生產的是新能源汽車。
雷克薩斯之所以對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這背后展現的其實是新能源時代的巨大浪潮以及中國強大產業鏈引力的雙重作用。
簡單概括就是,雷克薩斯的轉變,既是無奈之舉,也是順勢而為。
首先,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導致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豪華品牌的優勢逐漸被削弱,市場格局也隨之重塑。在這個全新的賽道上,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車偏好發生了顯著變化,曾經在燃油車時代備受追捧的豪華品牌,如今在新能源市場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以奔馳、寶馬、奧迪這三個傳統豪華品牌的代表為例,它們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奔馳的EQ系列車型,雖然憑借品牌的影響力在上市初期吸引了不少關注,但在實際市場競爭中,銷量卻一直未能達到預期。
例如,奔馳EQB在2025年5月的銷量僅為419輛,EQE的銷量更是僅有123輛,寶馬的i系列車型同樣面臨困境;寶馬i3在市場上的銷量表現也較為平淡,雖然在經歷多輪降價后取得了銷量突破,但也難以與寶馬在燃油車市場的輝煌相媲美,在2025年5月,寶馬i3的銷量為2605輛,而3系的銷量高達15480輛,對比非常直觀;奧迪的新能源車型也未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e-tron系列的銷量也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在豪華巨頭紛紛陷入轉型困境的當下,雷克薩斯也沒能幸免,其旗下的新能源車型,無論是純電動車還是插電混動車,銷量都未能達到預期。盡管雷克薩斯在燃油車時代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但在新能源領域,這些優勢似乎并沒有得到延續。
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豪華品牌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存在著“大象轉身” 的困難。它們長期依賴燃油車技術,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相對滯后,導致產品在技術水平、性能表現和智能化程度上,與新勢力和國產新能源品牌存在差距。
例如,許多傳統豪華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在行業初期采用“油改電” 的方式,這種在頂層設計上就先天不足的產品,存在著布局電池空間受限、續航里程不足、侵占車內空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
這種做法導致他們喪失了第一波口碑,而到了現在,雖然大家都在補課,但國產新能源的發展已經突飛猛進,占據了大多數用戶的消費心智,讓這些轉型者的追趕難度大幅提升。
例如,特斯拉以其先進的電控技術和智能駕駛輔助技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比亞迪憑借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和DM-i超級混動技術,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品牌,也通過打造智能化、個性化的產品,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在這樣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雷克薩斯等傳統豪華品牌的生存愈發艱難,一方面要在燃油車領域守擂,一方面又要彌補新能源領域的不足。
好在,雷克薩斯意識到,要想在這個新時代實現轉型和發展,就必須借助外部的力量,而中國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成為了雷克薩斯的最佳選擇。
在中國,從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到中游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車生產,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
以動力電池領域為例,在 2024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 Top10 排行中,中國有 6 個企業上榜,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更是包攬了前兩名。
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續航里程等優勢,成為眾多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首選,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通過了全球最嚴苛的針刺測試,為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能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些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不僅在技術上領先,而且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巨大優勢,能夠為雷克薩斯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電池產品。
再看智能化方面,中國同樣走在了世界前列。
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和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汽車智能化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國的智能駕駛技術、智能座艙技術以及車聯網技術等,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許多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具備了L2 +級別,甚至是更高級別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智能座艙也實現了人機交互的智能化和個性化。
而日本在互聯網大潮中逐漸落后,在基礎的程序員儲備上存在不足,導致其在汽車智能化發展方面相對滯后。
早在2015年,豐田就提出了Mobility Teammate Concept這一自動駕駛理念,并于2016年邀請了谷歌機器人部門聯合發起人James Kuffner加入,試圖在智能化領域取得突破,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豐田的決心。
但是在幾年的努力之后,廣汽豐田的鉑智3X卻搭載了Momenta 5.0智駕輔助系統,一汽豐田bZ5也搭載了繼承Momenta 5.0系統的Toyota Pilot智能駕駛輔助,并且兩款車還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如鉑智3X在2025年5月,就取得了4344輛的銷量,為豐田的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曙光。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看出,豐田也不是不想補足這些短板,而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同時,鉑智3X的成功,也讓豐田意識到了中國產業鏈的強大實力,為后續的雷克薩斯國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為了更好地利用中國產業鏈的優勢,豐田還推出了現地化工程師開發制度,讓中國的工程師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制造和研發過程中,使產品更貼近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雷克薩斯作為豐田旗下的豪華品牌,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延續這一法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在中國建廠,雷克薩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中國完善的產業鏈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新能源轉型的目標。
尾聲
雷克薩斯的新能源國產化,是其在時代洪流中一次艱難而果斷的戰略轉向。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升級,曾經的優勢或許轉瞬即逝,而雷克薩斯的轉變無疑是明智之舉,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在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和決心,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唯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變革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未來。
市場從不相信眼淚,只認可與時俱進的勇者。當昔日光環逐漸褪去時,敢于轉身,擁抱變革,才是真正的豪華魄力。
雖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雷克薩斯的新能源國產之路注定不會平坦,但其邁出的這一步,已是對時代最深刻的回應。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