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這家企業做AI時代存儲技術引領者
在深圳龍崗的創投大廈里,
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大普微電子”)
董事長兼CEO楊亞飛
正帶領團隊攻堅
下一代企業級存儲芯片技術。
作為國內企業級SSD領域的領軍者,
他和團隊用9年時間
填補了中國在高端企業級
存儲主控芯片領域的空白,
更讓深圳這片創新沃土
成為國產數據中心存儲技術
突破的“試驗田”
開發國產企業級存儲主控芯片
2016年,楊亞飛決定創業,當時中國企業級SSD市場可發展空間大,尤其在企業級存儲主控芯片這一核心領域,國產技術急需突破。
“深圳是硬件產業的‘中國硅谷’,這里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楊亞飛回憶起選址初衷時表示,從樣機研發到規模量產的“深圳速度”,是吸引他落地深圳龍崗的關鍵。事實證明,大普微電子用5年時間完成了從企業級存儲主控芯片設計到全棧產品開發的突破,2021年推出的國產企業級PCIe4.0 SSD主控芯片和系列全國產PCIe4.0 SSD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作為廣東省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楊亞飛帶領團隊構建起堅實的技術壁壘。截至2024年末,大普微電子已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超300項,獲得授權150余項,連續3年斬獲國家優秀專利獎,2022年更獲得美國Storage Review“Best of 2022”產品獎,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存儲企業。其自主研發的DP系列主控芯片,支撐起從4TB到122TB的企業級SSD產品矩陣,技術和產品競爭力躋身國際第一梯隊。
“死磕”精神貫穿技術研發全程
“做數據中心存儲產品就像在鋼絲上跳舞,客戶對數據可靠性的要求近乎苛刻。”楊亞飛坦言,大普微電子第一代產品送測時,即便性能測試全部通過,客戶仍不敢大規模商用。為突破信任壁壘,團隊帶著產品在客戶數據中心駐場調試半年,用實時運行數據證明可靠性。“當越來越多一線互聯網公司開始批量采購時,我們知道闖過了最難的關。”
這種“死磕”精神貫穿技術研發全程。為解決AI訓練中存儲與算力不匹配的問題,大普微電子深耕“存算融合”架構,系列創新產品使SSD讀寫速度大幅提升、時延極致降低,有力解決GPU“空轉”難題。在數據爆炸增長的背景下,其研發的122TB超大容量SSD,單盤存儲能力相當于200臺普通筆記本電腦,而能耗和成本又具有極大的優勢。
市場拓展的同時,大普微電子也構建起“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與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國家級重大專項,將實驗室技術快速轉化為產業成果。2024年,公司年產值突破10億元,在中國企業級SSD國產品牌中位居頭部地位,客戶覆蓋三大運營商、互聯網巨頭及能源央企等核心領域。
深圳創新基因融入企業血脈
“沒有深圳的科創基金,就沒有大普微電子的今天。”楊亞飛細數公司經歷的A輪到E+輪的融資,從國中資本到后來龍崗金控、啟賦國隆、松禾資本、深投控等,深圳本土創投機構伴隨企業每個成長階段。“深圳龍崗區不僅提供場地補貼,更幫我們對接龍頭企業的技術需求,這種‘精準滴灌’式扶持至關重要。”
作為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楊亞飛深刻體會到深圳的人才吸引力。盡管企業級存儲芯片和產品領域高端人才稀缺,但依托深圳一流的人才基礎,大普微電子聚集起400人團隊,其中70%為研發人員,形成從芯片設計到系統產品的完整技術梯隊。
談及未來規劃,楊亞飛透露公司正擇機推進IPO進程,計劃幾年內向實現年產值百億的目標努力。“存儲是AI時代的‘數字地基’,我們要做從深圳出發的AI時代全球存儲技術引領者。”在他看來,深圳的創新基因已融入大普微電子的發展血脈——從龍崗起家的初創團隊到國際一流的數據中心存儲產品及方案提供商。這家企業的成長軌跡,正是深圳硬科技創業的典型樣本。
“在深圳創業,既要敢想敢干,也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硬科技突破沒有捷徑,就像我們打磨兩代主控芯片用了6年,但當你站在技術高地時,會發現所有堅持都值得。”楊亞飛說,企業將繼續堅守硬科技,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為我國存儲產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讓中國的存儲產品在世界舞臺上閃耀光芒。
(內容來源: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實宜)
深圳這把椅子憑啥火遍全球?
今天,南方日報刊發記者周中雨的文章《深圳這把椅子憑啥火遍全球?》,聚焦深圳智能家具品牌——西昊,探討該企業如何把傳統椅子從“能坐就行”轉變到“健康剛需”,在價格和質量中尋找平衡,解決用戶痛點。以下是全文。
圖源:濱海寶安
7月的深圳熱浪翻滾,寶安一家人體工學椅企業的銷售同樣火熱——西昊剛剛在“618”電商大促中創下歷史新高:天貓平臺銷售額同比增長48%,京東平臺銷售額同比增長39%。
這個2011年成立的深圳智能家具品牌,敏銳抓住用戶痛點,把傳統椅子做成了“健康剛需”,如今產品已遠銷85個國家,年銷量突破150萬件。
圖源:寶安日報
掘金書房“新三件”
“我們是老事新做。”談到創業初衷,西昊董事長羅慧平說得很直白,“現在許多人每天坐8—10小時,長期久坐的人想要的椅子已經不是‘能坐就行’。”
據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客觀測量身體行為中,累計睡眠時間為7.7小時/天,久坐則為8.8小時/天,在全天時間中占比高達36.6%。久坐帶來的健康問題被越來越多人關注,也由此催生書房“新三件”。CBNData數據顯示,人體工學椅、護眼燈、升降桌也構成了當代人的書房“三大件”,其中人體工學椅線上市場在2024年實現43%的同比增速,成為“三大件”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
但賽道火了,競爭也卷起來了。用戶需求千差萬別,怎么突圍?
在羅慧平辦公室里,10多把測試椅擺滿房間,高的矮的、帶腰枕的、可調節扶手的,他笑稱自己是“第一產品經理”,每把椅子都要坐滿一周找bug。
這份對用戶體驗的偏執,源自2014年的生死局。當時行業深陷價格戰,西昊產品單價從6800元暴跌至500元,千萬庫存壓得資金鏈快斷裂。
直到一條用戶留言點醒團隊:“要是腰撐能調節就好了。”羅慧平便帶領團隊研發,爆款M18應運而生——獨創四向調節腰枕成了“撐腰神器”,單款狂賣30萬張,在85個國家累計售出超300萬張,連中東沙漠和拉美雨林都有它的身影。
C300人體工學椅。圖源:寶安日報
以“高質中高價”策略突圍
1976年赫曼米勒推出首款人體工學椅時,定位直接對標“辦公椅界愛馬仕”,硅谷巨頭拿它當人文關懷的標配,萬元售價讓普通打工人望而卻步。
對此,羅慧平的解決之道是尋找平衡,以“高質中高價”突圍。“消費升級和降級從來不是對立面。”羅慧平看得通透,“大家不是不想買好東西,而是想花更少的錢買更好的貨。關鍵在于企業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通過規模化或者技術的方式把成本降下來,同時把產品打造得更好。”
這樣的平衡術,讓西昊成功殺入全球市場。
2018年,西昊把定價200美元的M18搬上亞馬遜時,團隊心里直打鼓——當時同類國產貨普遍賣不到100美元,而歐美品牌動輒上千美元。
出乎意料的是,貨物入倉一個月賣空,年銷售額從800萬元猛竄到3.6億元。
西昊董事長羅慧平。圖源:寶安日報
成功的秘訣就藏在“中國供應鏈”里:當歐美品牌還在賣20年前的“經典款”時,西昊靠供應鏈整合能力,三個月就能完成產品迭代。價格更是有優勢:國內人體工學椅的價格,差不多是日本的1/2,美國的1/3,相對于歐洲來講可能更低。
羅慧平以這樣“高質中高價”的卡位戰略,再借勢亞馬遜平臺紅利,全球站點布局,從美國、歐洲到中東、拉美,產品實現遠銷85個國家。
從“能坐就行”到“健康剛需”,椅子的進化遠沒結束。當AI的風吹進千行百業,座椅行業也迎來重塑。
如同當年智能手機對傳統手機行業的顛覆,AI技術正給座椅行業帶來巨大改變。Statista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約1080億美元,同比增長10.3%,預計在未來5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復合增長率約為12.5%,2027年將增長至2330億美元,滲透率將增長至28.84%。
西昊早就盯上了這塊蛋糕。在羅慧平的未來設想里:“電影《頭號玩家》中,沉浸在虛擬現實中的人類也是要長時間坐在椅子上,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座椅它不會消失,它只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這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底氣。我們在想未來用戶真正需要什么,后來就有了一個對產品的終極定義,叫‘生命保障倉’。”
從深圳小廠到全球玩家,西昊的逆襲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躍遷。在羅慧平看來,哪怕是一把椅子,只要真正解決用戶痛點,就能闖出一片天。
(內容來源:南方日報記者:周中雨)
來源:深圳夢(微信號ID:SZeverything)綜合
我們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與夢想者同行!
擁有深圳夢,請關注(微信號ID:SZeveryth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