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一場特殊的“無聲庭審”在灌云縣人民法院仲集人民法庭溫情上演。這是一起特殊的聾啞夫婦離婚案,為充分保障殘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承辦法官特邀請了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手語老師擔任手語翻譯參與庭審,為當事人提供專業手語翻譯和心理支持,給當事人提供一次“說”得清楚、“聽”得明白的無障礙訴訟服務。
01
指尖搭橋
讓無聲訴求清晰“發聲”
女方甲某與男方乙某同為聾啞人,2021年2月結婚并育有一女,婚后常因瑣事爭執。2023年10月,甲某首次起訴離婚被駁回,2025年5月再次訴至法院。面對這對特殊當事人的離婚訴求,因書面交流受限、家屬轉述存主觀因素等原因,溝通成難題。為保障其訴訟權利,法庭主動對接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邀請手語教師全程翻譯。庭審中,手語翻譯精準轉換各方信息,實現無障礙溝通,讓聾啞當事人真實意愿得以清晰“表達”,確保其充分參與訴訟。
02
手語傳情
情理法交融破“心鎖”
第二次起訴離婚往往意味著矛盾更深、積怨更重,法官深知僅靠法律解讀難以化解矛盾。在手語老師精準翻譯助力下,法官放緩庭審節奏,既用手語傳遞法言法語,又通過老師傳達對當事人生活不易的理解及子女未來關切。隨后,法官圍繞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等展開調解,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最終,在情理法交融的“無聲交流”中,雙方對立情緒逐漸緩解,心結逐漸解開。
03
溫情司法
無聲調解促“和諧終局”
經過多輪耐心細致的溝通與協調,他們不僅清晰了解了各自的權利義務,也在無聲的交流中更理解對方。最終,雙方就離婚、子女撫養及探望方式等事項達成一致意見。
“孩子會想念媽媽,等你有空的時候多來看看孩子”,乙某用手語比劃著。當雙方在調解筆錄和協議上鄭重地按下指印,這場特殊的離婚糾紛,終于在司法溫情與手語輔助的合力下,畫上了平靜的句號。雙方當事人離開法庭時,臉上少了初次訴訟時的憤懣與迷茫,多了一份釋然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這場“無聲”的調解,不僅成功化解了個案糾紛,更生動詮釋了“司法為民”的深刻內涵,展現了灌云法院在保障特殊群體訴訟權利、傳遞司法人文關懷上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
供稿:灌云縣人民法院
編輯:王瑞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