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太河水庫,煙波浩渺,水天一色。
“雨量大、存水多,對今年的主汛期防汛工作提出了嚴峻考驗。”7月8日,太河水庫防汛工作責任人焦玉梁在巡查太河水庫堤壩時對記者說。
據了解,截至7月8日,今年淄博市累計降水249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多7%。入汛以來,全市累計降水140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多15%。
進入主汛期后,淄博市以“預”為先、以“實”筑堤,從機制構建到工程加固,從隱患排查到應急處突,全方位織密防汛抗旱“安全網”,全力守護城市安瀾與民生福祉。
織密防汛“保障網”:制度與技術雙輪驅動
7月2日,博山區水利事業服務中心淋漓湖水庫管理科科長吳紹學和同事圍湖巡查了一圈。他告訴記者:“昨晚的雨量較大,淋漓湖水庫已開始溢洪,一圈巡查下來要走4.5公里,全身都是汗。”
防汛工作,機制先行。為織密防汛“保障網”,市防指動態調整11個成員單位名單,更新市、縣、鎮三級138名行政責任人,落實1929名防汛責任人,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水利系統則啟動“全員防汛”模式,抽調骨干力量組建包含11個專項組的防汛工作組,定期研判水旱災害形勢,確保防汛指揮“神經末梢”高效運轉。
預案是防汛的“作戰圖”。全市編制1095個防汛預案,從河道防御洪水方案到鎮村轉移避險細則,層層細化轉移路線、物資布局;印發《淄博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等市級方案,指導成員單位完善行業預案,規劃防汛防臺風演練項目。5月至6月,市級防汛專題培訓、桌面推演與黃河防汛隊伍集中演練相繼開展,淄博市以“實戰化”演練錘煉應急硬實力。
技術支撐為決策“賦能”。市縣兩級選拔102名技術專家,組建水旱災害專家組,關鍵時期駐點防汛一線;專家參與 24小時值班,為領導決策提供專業支撐,助力區縣精準識別風險。依托“淄水防御”APP,實行預警響應聯動機制,“責任簽到”打通汛期叫應通道,構建“預警——行動——反饋——核實”的工作閉環。
筑牢安瀾“硬底盤”:工程與物資協同發力
防洪工程是防汛的“硬骨頭”,必須下大氣力投資攻堅。目前,淄博市沂河治理、五井石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已完成投資7000萬元,治理河道24公里;博山區南博山支流、沂源縣韓莊河山洪溝防洪治理加速推進;36座水庫、7座水閘完成安全鑒定。住建、城管部門同步發力,張店區王舍路排水改造爭取資金6014萬元,城管部門清淤城區排水管道500余公里、清掏雨水口4.8萬余個,整治4處城市易澇點,讓城市“排水血管”更暢通。
物資儲備是防汛的“壓艙石”。全市儲備編織袋119萬條、土工布18.6萬平方米、救生衣1萬件,總價值2700余萬元;配備大流量排水車、“龍吸水”排澇車等特種裝備,4座防汛倉庫獲評省級規范化管理單位。52支搶險隊伍、2157人枕戈待旦,依托企業組建21支專業施工隊,配備挖掘機、抽水泵等設備260臺套;31支防汛常備隊扎根鎮辦,形成“專業+常備”的應急力量矩陣。
把穩應急“指揮棒”:排查與處置精準高效
隱患排查是防汛的“先手棋”。全市啟動“三級檢查”機制,單位自查、行業檢查、防指督查同步推進,25個市級督導組下沉區縣,對1324個度汛隱患開展“動態清零”,確保風險早發現、早消除。
監測預警是防汛的“千里眼”。水文、氣象部門緊盯雨情水情,滾動發布預報,突出極端天氣與重大風險聯動預警。各區縣對157座小型水庫、595個山洪災害防御村等1400余處關鍵部位加密盯防,通過廣播、大喇叭、短信等多渠道發布預警信息,讓風險“看得見、傳得快”。
轉移避險是防汛的“生命線”。嚴格落實群眾轉移“四個一律”,明確“誰組織、轉移誰、何時轉、轉何處”等關鍵環節,對低洼易澇區、地質災害點等重點區域,確保“應轉盡轉、轉得安全”。
從機制構建到應急處突,從工程加固到物資備勤,淄博防汛抗旱工作環環相扣。當前,全市水庫、河道運行平穩。隨著汛期來臨,淄博將繼續以“嚴細實”的作風,守護河湖安瀾,織牢防汛抗旱“安全網”。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