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地產從來不缺“大瓜”,前有恒大負債2萬多億,后有中植集團崩盤,如今就連綠城集團也東窗事發了。
雖然這幾年房地產行業的瓜不斷,恒大負債、碧桂園危機早已為人耳熟能詳,但這一次似乎把震撼程度提升到了另一個維度。
不僅集團負債飆升到4000億的恐怖數值,連關鍵人物都突然“消失”在公眾面前,如今又以“企圖跑路”的姿態現身機場。
一個曾經擁有千億資產的房地產巨頭,為什么瞬間瀕臨崩盤,而他的掌舵者,又忍不住匆忙辭職、套現巨款,甚至試圖奔赴國外?事情似乎遠不止表面這么簡單。
從主席辭職到機場攔截
今年3月21日,綠城中國發布官方公告:“董事會主席張亞東因工作安排變動即日起辭任。”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場常規人事變動,但綠城內部早已謠言不斷。
有人說張亞東是因為“控制大股東不成反被踢走”,也有人透露,他早在辭職前就已經秘密減持股票,套現2478萬港元。
無論真相如何,綠城的2024年財報無疑給所有披著光鮮外殼的房地產公司上了一課:1585億的營收成績單看似亮眼,但凈利潤卻縮水得只剩1%,負債金額更是驚人,直接飆升到3943億元!
股票市場用行動表達了憤怒,就在張亞東辭職當天,綠城的股價應聲暴跌近10%,然而,話劇的第一幕才剛剛拉開。
兩個月后,張亞東突然現身香港國際機場,準備登上一班飛往加拿大的航班,結果如何大家已經知道了,他被攔了下來。
據當場目擊者透露,現場張亞東信心滿滿地與工作人員交涉十幾分鐘,隨后便黯然離場,這一幕,不管怎么看都難以讓人相信他是真正“徹底退休后準備定居國外”,恐怕“金蟬脫殼”更為貼切。
這次機場“攔截”行動成為了壓垮輿論的最后一根稻草,關于張亞東是否涉事的一條條傳聞,在網絡輿論場里迅速發酵,有人將這情節比喻成“房地產版本的海航陳峰事件”,聯想到另一位企業大佬的跌落,外界猜測張亞東或許也難逃職務侵占、資金挪用類似的指控。
綠城如何從巔峰墜入深淵?
時間倒回到2018年,張亞東空降到綠城集團,他的到來被視為中交集團對綠城的進一步“改造”,眾所周知,綠城的創始人宋衛平是非常特別的一個人,出生于歷史學系的他投身房地產行業時,懷揣著一顆執著于“品控至上”的匠人之心。
這種經營理念讓綠城在早期的市場競爭中打響了口碑,但也讓公司始終受到“高成本、低效益”的困擾。
張亞東的掌舵隨之一切改變,大規模洗牌、團隊換血,汰換舊的經營“基因”。他不講究精益求精,只講效率和資金流轉。他推出了自己的“高周轉”模式,“五個月開工、九個月全線開盤,一年搞定兩個項目”。
在房地產的野蠻生長期,這樣的操作無疑是致命吸引力,數據顯示,綠城的銷售額僅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就從2018年的1564億飆升到了2021年的3500億,行業排名更沖進了前7。
但問題也在此埋下了伏筆,高周轉戰略確實能快速做大規模,可“燒錢”帶來的債務堆積和利潤被侵蝕的現實也一直如影隨形。
尤其到了“后疫情時代”,中國房地產行業全面進入去泡沫化趨勢,但張亞東卻押下了更大的賭注,在全國各地重點城市斥巨資搶地,是他對于“抄底”的信仰,但市場卻越發不給力,回報不斷銳減。
來自官方財報的數據顯示:綠城2024年凈利潤只有不到67億,直接下降了四分之一,更可怕的是,凈利潤率從5年前的10%直接滑坡到1%,每賣一套價值百萬的房子,綠城拿到手的不過是區區一萬元。
綠城不缺“房子”,缺的是真金白銀的流動性。,而當4000億的債務像雪球般滾大后,整個體系只能瀕臨不堪重負。
從業界評論的角度來看,張亞東的離職絕不僅僅是因為業績不佳,真正讓他輸掉這場博弈的,是他試圖掙脫大股東,中交集團的束縛。
2015年,中交花費80億成為綠城的大股東,開啟了“混改”操作。然而綠城并不是中交全盤掌控的公司,即便張亞東是中交派來的執行官,他仍然需要與綠城其他大股東例如九龍倉、中小股東維持微妙的權力平衡。
2024年底,市場傳出張亞東聯合九龍倉試圖稀釋大股東中交持股比例的消息,此舉無異于幕后政變。中交當然不可能對這種行為姑息,于是與九龍倉的權力斗爭以“激烈但友好的談判”收場,而張亞東顯然失去了盟友。他的突然辭職,更像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然而,一位昔日的“職業經理人”本可以功成身退、退出舞臺,但他顯然并不知足。,持套現、秘密轉移,最終都成為張亞東在公眾面前失掉最后一塊遮羞布的證據。
張亞東走了,綠城還在,而接手這樣一只“黑洞般吸金”的公司,注定沒有輕松時刻,就在張亞東出走后不久,綠城的名義掌控者中交集團派出資深老將劉成云,全面接手公司事務。與此同時,官方還批評了此前“控股不控權”的管理問題。
但即使換人,現在公司賬上的“雷”無處可藏,更令人擔憂的是,中交集團本身也并不擅長房地產運作。中交地產在2025年的開年虧損已經釋放出了警示消息。外界普遍認為,綠城可能會被迫承擔這個額外的包袱。
不過,僅僅換帥并不能解決內憂外患的根本問題,當市場從追求速度到追求“健康發展”轉型,綠城是否能再造起立品牌?面對所有債務、資產整合,群龍無首的現有局勢,真的還會有人敢接盤嗎?
結語
從張亞東以“高周轉”模式開創一個新時代,到如今千億債務纏身,他的冒險性決策幾乎是整個行業過去20年過度依賴“快進快出”邏輯的縮影,中國房地產在高速發展后終于迎來了歷史性的調整,而綠城只是被推到前臺的一個縮影。
浮華終散,初心不改者,才有生機,當債務、利潤對品牌的評價不再那么重要時,那些有價值的服務理念或許反而能挽救行業,走向可持續性,時代的弄潮兒,最終都要付出代價。
文章信源:
中華網財經2025.07.02《卸任兩月,綠城前董事長想去加拿大,在機場被“勸返”》
杭州日報2025.03.27《綠城董事會主席辭任》
京報網2025.06.17《1元轉讓!中交地產擬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
中國經營報2025.04.08《揮別張亞東時代 “地王收割機”綠城中國的新帥與舊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