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風
《陜西面花藝術考察與研究》作者:張娜,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當一個面團在巧手揉捏下幻化為騰躍的龍、威猛的虎、靈動的魚,甚至承載起婚喪嫁娶、歲時節令中的千言萬語時,它所成就的早已不僅是食物,而是一部濃縮于指尖上的文明史詩。張娜博士所著《陜西面花藝術考察與研究》正是這樣一部沉甸甸的學術力作。該著作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為依托,歷時五載,穿行于三秦大地,最終將陜西面花這一“活著的文化化石”置于學術探照燈下,從歷史縱深、民俗肌理、藝術形態與時代價值等多維角度,對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性解構與重構,為理解中華農耕文明打開了一扇鮮活窗口。
一、超越果腹:面花作為“人生”禮儀的深邃隱喻
張娜以其敏銳的文化洞察力,深刻捕捉到秦地民眾對“人生”這一語匯所蘊含的雙重意蘊。面花的誕生,首先根植于渭河平原這片沃土豐饒的小麥種植傳統,它直觀地滿足著“民以食為天”這一最基礎的生存需求。然而,張娜的研究清晰地揭示,秦人對“食為天”的理解,遠不止于物理層面的飽腹,其更深邃的哲學在于日常之“食”如何超越單純的物質供給,升華成為支撐生命情感、維系倫理秩序、承載精神寄托的“人生”載體。尤其在周禮發祥地的關中平原,面花被賦予了“禮饃”這一崇高而神圣的身份,它不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轉化成為編織社會關系網絡、細膩傳遞情感、嚴謹踐行生命儀軌的核心文化媒介。
書中通過大量的田野實例,生動展現了面花如血脈般深度嵌入秦人個體生命流轉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生命禮儀象征體系。生命伊始,嬰兒滿月的“囫圇饃”寄托著家族對生命圓滿無缺的深切期許;在成長的年輪中,十二歲前年復一年敬獻的“燈饃”(或稱“繭饃”),其形態巧妙隱喻著化繭成蝶的蛻變歷程,蘊含著長輩對孩子茁壯成長的殷切祝福;婚嫁大禮中,象征男方威猛擔當的虎饃與祈愿女方多子多福的魚饃,成為不可或缺的情感符號與婚俗信物;步入暮年,六十壽辰上精心制作的壽俗面花,以繁復的造型彰顯著對長者的尊崇與生命的禮贊;直至生命旅程的終點,用于祭奠的(獻貼)花饃,則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綿綿不絕的追思與莊重的告慰??梢哉f,面花以其千姿百態的形式,貫穿了生、長、婚、壽、葬這完整的生命周期禮儀鏈條,成為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的無聲見證者和情感表達者。
更為精妙的是,面花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也扮演著構建社會聯結的角色。例如:長武地區“牛犢饃”的往來規矩,其形態與互贈的時機,都微妙地維系著親戚間那份無須言表的深厚情誼;韓城地區的“看忙饃”,則成為農耕時節女兒回娘家表達孝心與關懷的具象化載體,飽含著對父母辛勞的體恤;而陜北地區特有的“子垂饃”,其特殊形態與供奉習俗,則深深寄托著鄉民對忠義之士的無上愛戴與世代敬仰。張娜深刻地指出,面花藝術在此已實現了本質的飛躍,它升華為一種承載“人生”哲理的獨特藝術形態。它“拴系著人與人往來給予的全部內容”,遠非簡單的食物交換,而是情感的傳遞、義務的履行、身份的確認和價值的共享。在傳統鄉土社會的肌理中,面花正是那份溫情脈脈的倫理秩序象征與堅韌的情感紐帶,它使得個體生命在“禮”的莊嚴框架內得以安放,并尋找到自身的歸屬與存在的深刻意義。人們通過面花,不僅能咀嚼出麥香的滋味,更能品味出生活的千姿百態與生命的厚重底蘊。
二、原始密碼:面花作為遠古圖騰的活態遺存
張娜著作的另一個貢獻,在于其穿透了民俗活動紛繁的表象,以歷史文化眼光,揭示了陜西面花所承載的、作為中華原始文化基因庫“活化石”的意義。她憑借扎實的田野調查、令人信服的文獻考證與細致的圖像學分析,有力地論證了那些在鄉間流傳至今、造型生動而質樸的虎、魚、蛙、龍、鳳等面花意象,絕非僅僅是出于審美需求的簡單裝飾或偶然形態。相反,它們是史前先民圖騰崇拜、熾熱的生殖信仰以及對宇宙本源樸素認知的頑強遺存,是沉淀在日常生活深處的遠古精神符號。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