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瀚允 曹宇悅)近日,57歲的杭州工人丁立(化名)下午三點在戶外作業時,突感頭暈、四肢乏力,自己及工友都以為是中暑了。到醫院就診后,醫生發現他有口角歪斜、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并非典型中暑表現,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
“近期持續高溫,醫院接診的腦卒中(俗稱“中風”)患者明顯增多,近半個月來收治了30多例,其中部分患者就醫前誤以為自己是中暑。”7月8日,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郭舜源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們常以為腦血管疾病在冬季高發,其實在夏季高溫天也會出現一個“小高峰”。
郭舜源介紹,與冬季高發的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破裂引發出血)不同,夏季缺血性腦卒中更為常見,即“腦梗死”。夏季出汗多,人容易脫水,繼而造成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血管堵塞風險;空調、冷飲等造成的溫差變化也可能導致血管頻繁收縮舒張,影響血管調節功能。
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郭舜源問診患者。醫院供圖
“戶外工作者、老年人和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群需要警惕,特別是當腦卒中發生在高溫環境下時,要注意與‘中暑’相區別。” 郭舜源提醒,中暑初期表現為大量出汗、口干、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嚴重時體溫升高至40℃以上,后期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甚至昏迷。而腦卒中的典型表現可通過“120口訣”進行判斷,即“1看2查0聽”——看患者是否面部不對稱、口角歪斜,檢查患者單側上肢是否無力、下垂,聆聽患者是否說話含糊不清、表達困難。
“中暑常表現為四肢無力,而腦卒中患者的肢體無力往往發生在單側。若患者出現突發的面部不對稱、單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癥狀,即使伴有頭暈,也千萬不要簡單歸因于中暑,務必第一時間撥打120或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 郭舜源強調。
高溫天如何防范腦卒中?郭舜源提醒,老年人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夏季每天要足量飲水,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高溫天氣應避免在烈日下運動,飯后不宜立即鍛煉,以防血液集中于消化系統導致腦供血不足。此外,高血壓患者需根據季節調整用藥,每日早晚測量血壓,若發現血壓持續偏低,應及時就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劑量,避免因降壓過度增加腦梗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