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溫殺手熱射病,老人尤其當心!唯一生機“黃金30分鐘”急救如何做?
近日,全國各地高溫預警頻頻上熱搜,氣溫直逼40度,不少網友直呼“熱死了”。
圖源:微博
別以為這只是夸張的說法,高溫真的可能引發一種嚴重的疾病——熱射病。很多人可能覺得熱射病不就是中暑嗎?其實,它比中暑嚴重得多!尤其是家有老人的,一定要格外小心。
熱射病≠中暑,無汗昏迷才是奪命信號
炎炎夏日,中暑常常發生。很多人誤以為熱射病就是普通中暑,實則不然!中暑是一個漸進過程,從輕到重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
中暑時往往會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乏力、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即使體溫升高到38℃左右,可能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但沒有意識轉變。
先兆和輕癥中暑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及時降溫、適當休息、補水補鹽,數小時即可恢復。但也不能小覷,要及時處理以免發展成重癥中暑。
熱射病不是普通中暑,它的典型癥狀是高熱(核心體溫常超過40℃)、昏迷、無汗。不及時搶救,死亡率很高。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2022年我國西南地區三甲醫院重癥監護病房(ICU)收治的重癥熱射病患者中,病死率達到20.7%,出院病死率為34.1%。
熱射病主要分為兩種:
經典型熱射病(CHS):由于長時間暴露在熱環境中,導致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體溫調節功能不全的群體容易發病(如老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
勞力型熱射病(EHS):則是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從事重體力勞動后所致,常見于健康年輕人(如部隊官兵、運動員、消防隊員、建筑工人等)。
為何老人更易遭受高溫侵襲?
《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4年報告》顯示,全球65歲以上人群的熱相關死亡人數比20世紀90年代增加167%,創歷史新高,比無氣溫升高情景下的65%高出102%。
2023年,65歲以上人群中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打破全球紀錄(圖源:參考文獻5)
為何老人更容易遭受高溫天氣威脅?主要有三個原因:
1. 老人溫調節能力相對較弱。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汗腺功能會逐漸減退,出汗少、散難,容易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
2.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影響血液循環和代謝,降低耐熱能力。部分治療藥物(如降壓藥、利尿劑)也可能干擾散熱。
3.部分老人為了省電不愿意開空調,使得他們在高溫天氣中更容易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中。
熱射病急救,抓住“黃金30分鐘”
熱射病非常兇險,沒有及時處理會危及性命。熱射病搶救關鍵中的關鍵是“黃金30分鐘“,要在這30分鐘里把核心體溫快速降到39.0℃以下,2小時內再降到38.5℃以下。要是耽誤了,患者病情會急轉直下,病死率蹭蹭往上升!因此,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出現了熱射病預警信號,一定要馬上撥打120。
等待過程中可以這么做:
1.將患者轉移到陰涼的地方。
2.迅速給患者降溫。降溫首選冷水浸泡(20-26℃水中),無條件浸泡時,用流動冷水沖淋全身或用冰袋覆蓋大動脈處(頸/腋窩/腹股溝)。當患者的核心體溫降至38.5℃以下就要停止,防止體溫過低。
3.如發生抽搐,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東西,不要強行喂水,可側臥患者,防止咬傷舌頭和窒息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掐人中、抹風油精等做法并不能幫助降溫,反而會耽誤搶救時間。別讓偏方坑了自己和家人!
不同實際條件下針對熱射病患者的現場降溫方式(圖源:參考文獻2)
高危人群如何預防熱射病?
除了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戶外勞動者(建筑工人、環衛工、交警、快遞員等)都是熱射病高危人群。預防是關鍵:
戶外勞動者要積極關注天氣預報,合理安排工作量和作息時間,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工作。
高溫時段盡量待在室內涼爽環境,可選擇早晨或晚上進行戶外活動。
出門要戴帽子和太陽鏡,涂上防曬霜,防止曬傷。
一定要多喝水,保持身體的水分充足,這樣才能幫助身體正常排汗,維持體溫。
穿寬松、輕便的衣服,最好選擇亞麻、絲綢、棉花這些透氣性好的材質。
不要把任何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留在熄火停車后的車內。車內溫度上升得非常快,10分鐘內就可能超過11攝氏度,這是非常危險的。
一些降壓藥、利尿劑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散熱能力,如果家里老人正在服用這些藥物,高溫天氣下要特別注意。
熱射病雖兇險,卻可防可治。掌握科學方法,做好充分防護,尤其關愛家中的老人,就能有效避免悲劇發生,安全度過炎炎夏日!
本文圖源攝圖網
參考文獻:
1.宋景春, 等. 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5版)[J]. 解放軍醫學雜志, 2025, 50(4): 367-386.
2.王濤, 等.熱射病院前急救專家共識(2024版)[J].解放軍醫學雜志,2025,50(3):245-253.
3.宋青.熱射病規范化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5,40(1):1-7.
4.Mayo Clinic. Heatstrok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t-stroke/symptoms-causes/syc-20353581.
5.Romanello M, Walawender M, et al. The 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facing record-breaking threats from delayed action. Lancet. 2024;404(10465):1847-1896.
6.Balmain BN, Sabapathy S, Louis M, Morris NR. Aging and Thermoregulatory Control: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Exercising under Heat Stress in Older Individuals. Biomed Res Int. 2018;2018:8306154. Published 2018 Aug 2.
如果您還有健康相關疑問,
隨時隨地在線問診,專業醫生極速解答
在看點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