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的喧囂中,銀行股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而近期,銀行股更是成為了資金競相追逐的焦點,那么,究竟是誰在背后瘋狂掃貨呢?
答案或許會讓你大吃一驚——保險資金正成為這場銀行股搶購熱潮中的主力軍。
銀行股:險資眼中的“香餑餑”
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的金融市場環境下,10年期國債利率持續走低,已跌破2%的關口。這一現象使得保險資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產荒困境。在傳統的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保險資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而銀行股,因其獨特的穩健性和持續分紅的特性,成為了保險資金眼中的“香餑餑”。
長江證券研究所的統計數據,也揭示了保險資金對銀行股的青睞程度。截至今年一季度(扣除關聯方持股),保險機構重倉持有的A股銀行股市值已高達2657.8億元,在其重倉行業配置中占比達到 45.05%,這一比例遠遠領先于其他行業。這一數據充分表明,銀行股已成為保險資金資產配置中的核心組成部分。
險資多次舉牌港股銀行股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保險資金對港股銀行股表現出了更為強烈的偏愛。
截至6月末,險資共進行了19次舉牌,涉及16家公司,其中舉牌港股13次;行業分布上看,今年舉牌19次中9次舉牌銀行股,其中7次舉牌港股銀行。
比如平安人壽,就是舉牌銀行股的絕對主力,今年已有7次舉牌。今年內,平安人壽兩次舉牌農行和郵儲銀行H股。舉牌之后,平安人壽持有農業銀行H股比例達到10.38%,持有郵儲銀行H股持股比例達到10.05%。
今年6月17日,平安人壽再次舉牌招行H股,這已是今年第三次舉牌招行,舉牌之后,其持有招行H股達到其H股股本的15%。
此外,瑞眾人壽舉牌了中信銀行H股;新華保險舉牌了杭州銀行A股等等。
而就在6月末,弘康人壽近期舉牌了鄭州銀行H股,這也成為今年以來險資的第20次舉牌動作。
據長江證券研究所統計,保險重倉股行業分布比較上看,最新重倉行業邊際變化不大,銀行、交運、電信業務等行業持倉占比均有所上升,公用事業、新能源等略有下滑,食品飲料延續持倉占比下滑趨勢。根據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持有人的保險機構統計,截至一季度末銀行參考持有市值為2657.8億元,持倉占比達45.05%。
在港股恒生金融指數中權重靠前的7只銀行股,保險資金在相關標的上持倉參考市值達到5600億元,除去一般法人外占比接近市值占比超過58%,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保險資金對港股金融類個股的偏好。
另一個數據也較為直觀。從2025年保險投資余額一季度數據來看,保險公司股票合計持倉市值約為2.8萬億左右,上述7只港股銀行股持倉市值已經占到保險資金股票存量權重的20%左右,集中度相對較高。
公募基金主動增配銀行股
除了保險機構外,公募基金也在這場銀行股投資熱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長期以來,公募基金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但從最新披露的基金一季報來看,這一情況正在發生顯著改變。多只基金產品紛紛加大了對銀行股的配置力度,Wind數據顯示,主動型基金銀行持倉比例由2024年底的3.72%升至4.0%。這一數據的變化,反映了公募基金對銀行股投資價值的重新審視和認可。
與此同時,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也成為了銀行股投資的一股強大力量。數據顯示,年內被動指數基金增配銀行股的規模已超過了500億元。指數基金的大規模增配,進一步推動了銀行股市場需求的增長,為銀行股股價的上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保險、公募等機構投資者的不斷買入下,今年以來A股銀行股和港股銀行股均表現強勢。以下是今年以來部分A股銀行股的漲幅榜:
部分港股銀行股今年表現:
從漲幅榜中可以看出,眾多銀行股在今年以來都取得了顯著的漲幅,這不僅體現了市場對銀行股的高度認可,也反映了保險、公募等機構投資者的買入行為對銀行股股價的積極影響。
保險資金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對銀行股的大規模買入,是基于對當前市場環境和銀行股投資價值的深刻理解和判斷。在未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銀行股自身優勢的不斷凸顯,銀行股有望繼續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成為資本市場中的重要投資熱點。但投資者在關注銀行股投資機會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市場風險,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