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吳彥飛
在大別山北麓的淮畔沃野上,河南省潢川縣傳流店鄉正在進行生動實踐。這個三省交界的農業鄉以“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筑牢產業根基,用“品類、品質、品牌、品味、品度”提升價值內核, 讓“紫云英香米”飄著富硒清香走進高端商超,使“九星黃甲” 帶著生態賦能成為“共富密碼”,新質生產カ捧出ー份可觸摸的“傳流范式”。
“五良”筑基:夯牢農業發展鏈
良田煥韻,種出鄉土新活力。“地肥才能糧豐,咱這田現在踩上去都像海綿,多虧咱這有全省首個萬畝紫云英基地! ”經坊寺村種糧大戶王大叔蹲在地里笑瞇了眼。鄉里3萬畝高標準農田 里,1.5萬畝紫云英正演繹著“綠肥養土”的生態魔法ーー這種被稱為“天然氮肥廠”的豆科植物,靠根瘤每年為每畝地固氮8-10公斤。
國家綠肥首席專家曹衛東來此測算過,連續三年輪作后,土壤有機質漲了0.8個百分點,蚯蚓打洞都更歡實了,原先畝產800斤的“老糧田”,如今成了畝產上千斤的“噸糧田”。
良種生金,科技賦能稻鱉興。“別瞧這稻種個頭小,抗倒伏、米油亮,每斤多賣2塊錢呢! ”農技員老汪捧起“珠兩優5298”“大別山1號”谷種如數家珍。全鄉85%的稻田都換上了這類香 稻良種,搭配紫云英輪作,ー畝地年增收超500元。水產坑里更有“芯”突破ーー九星豐源基地的“九星黃甲”歷經5年提純,背甲金黃、肉質緊實,去年獲取“中州漁業博覽會金獎”,光種苗就銷往周邊數百萬只。
良法增效,新舊融合促升級。“以前除草靠手薅,現在紫云英把雜草‘餓’死了! ”陳營村果農王明建的梨園里,紫云英像綠色地毯鋪滿樹間,不僅省下每畝數百元除草費,結出的秋月梨 甜度還漲了兩度。稻田里“水稻ー紫云英”輪作讓化肥用量減了10%,甲魚棚里的物聯網設備24小時盯著水溫、溶氧等28項指標,養殖成活率提高15%,工人老李直感慨:“現在喂料點點手機就中,比以前蹲守棚子輕松多了! ”
曹衛東在傳流店鄉梨園
良機助力,鍛造現代農業新引擎。春播時節,朱陂店村的稻 田里插秧機“突突”作響,一天能插20多畝,抵得上20個壯勞 カ。全鄉72%的耕播收環節都交給了機械,農機手老張算過賬: “以前割稻子累斷腰,現在聯合收割機ー跑,畝產數據實時傳到手機上,效率翻了十番! ”。鄉政府聯合種田大戶張建松,成立 了現代農服中心,通過吸收社會零散農機資源,改良農機設備, 向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農業生產服務,有 效解決“種不了地”“種不好地”“種了不劃算”等突出問題,目前老張集中了 24臺農機,ー季可服務5萬畝。
良制護航,產業鏈條帶共富。“加入合作社,種苗、技術、 銷路都不愁! ”脫貧戶何大哥指著自家百畝甲魚塘說。鄉里牽頭成立了甲魚養殖協會和種植合作社,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 戶”模式串起全鏈條:企業給種苗、教技術,合作社組織標準化養殖,農戶只管埋頭干,280多戶脫貧戶年均增收7000元。縣 紫云英協會黨建指導員、鄉黨委書記吳宗徽常說:“咱得讓老鄉們知道,跟著產業鏈走,土里能刨出金疙瘩。”
“五品”鑄魂:提升產品價值鏈
品類聚焦,產業錨定王牌路。走進傳流店鄉的育苗大棚,“大 別山1號”“鄂香2號”稻種在恒溫箱里冒芽,中華鱉產業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正給九星黃甲做“基因體檢”。鄉里錨定紫云英香米和生態甲魚兩大王牌,建成全省唯一的甲魚良種繁育基地, 從育苗到加工全鏈條把控;針對香米規劃了“萬畝糧源”基地, 讓特色產業像釘子ー樣扎在地里。
品質堅守,生態底線筑口碑。“咱這米富硒量超0.15mg/kg, 農藥殘留全是零! ”在鄭州高端商超的貨架前,銷售員舉起紫云英香米禮盒介紹。甲魚養殖更有“過三關”硬標準:土壤重金屬 不能檢出,水源得能直接喝,全程不準用抗生素,物聯網設備像“電子眼”盯著每寸水域,難怪消費者說:“這里的甲魚湯,喝著就是放心。”
品牌出圈,“紫云英+”模式唱響。每年春季,從事蜂蜜出口多年的朱老板總是格外忙碌,此時,他的蜂箱遍布鄉野,正忙著采集紫云英花蜜。“紫云英蜜屬ー級蜜,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很受歡迎,銷路一直很好。”他自豪地介紹。紫云英的價值不止于蜜。爛漫花海引客來,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在省、市紫云英產業觀摩會上,紫云英香米的醇厚、九星黃甲的鮮美、紫云英蜂蜜的甘甜,引得客商們爭相訂購。如今,“傳流” 已成為生態農產品的金字招牌,“紫云英+”的品牌效應正持續釋放。
品味創新,傳統風味溢新香。“除了傳統‘甲魚八吃’,咱 還有預制菜禮盒呢! ”鄉農技站的小林打開冷鏈柜,里面擺著成品熟食甲魚,麻辣、五香等口味ー應俱全。鄉里上接中食協研發出十多種深加工產品,香米也因軟糯清香成了高端餐廳的“新寵”, 有食客評價:“這米飯不就菜都能吃兩大碗! ”文化味兒也揉進 了產品里,包裝上印著白露河風光和農耕插畫,讓土特產多了份鄉愁味。
品度把關,全程質控保安全。“每批貨都得經檢測,不合格絕不出鄉! ”鄉質檢站的老胡指著檢測報告說。鄉里成立專班管控品質,從種源到銷售全鏈條定標準,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常年保 持98%。有次一批甲魚因運輸時水溫波動被判定“品相不達標”, 專班立令喝止,寧可虧損也沒流入市場,這份較真勁兒讓購買方豎起大拇指:“買傳流店的東西,靠譜! ”
鄉野新局:好模式釀出真幸福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白露河灘涂,傳流店鄉的稻田泛著綠浪, 甲魚塘波光粼粼。這里的農民懂技術、會用網,合作ネ土里算得清 經濟賬,產業鏈上分得勻利益羹。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五良五品”不是簡單的口號, 而是刻在田埂上的實踐 良田養出好收成,良種帶來高效益, 良法改出好生態,良機提速現代化,良制連起共富路;品類錨定 特色,品質守住根本,品牌打開市場,品味做活價值,品度筑牢底線。
“把土特產做成大產業,咱可是摸著門道了! ”鄉黨委書記吳宗徽站在田埂上,身后是望不到邊的綠色。在這里, 一把紫云英能肥田,一粒良種能增收,ー套好機制能帶富一方人。 當科技給傳統農業插上翅膀,當品牌讓土特產身價倍增,傳流店鄉的故事正在證明:鄉村振興不是空話,是土里生出來的實在日子,是老百姓嘴角上揚的真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