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用藿香正氣液來加以緩解,在炎熱的夏季,這個藥方也幾乎是家中必備,而藿香正氣液作為一種中成藥,若要對其追本溯源,那么其實是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的,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就有一劑經典方劑,與現如今我們所服用的藿香正氣液相對應,它就是“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屬于中醫里的祛濕劑,原本是用來化解體內濕氣的藥方,只不過,后世醫家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不斷“挖掘”了這一方劑的妙用,現在,人們對這一藥方功效的認知,往往更多體現于化解暑熱上。
藿香正氣散主要由11味中藥配伍而成,分別是藿香、白芷、紫蘇、厚樸、大腹皮、桔梗、人參、白術、茯苓、甘草以及陳皮,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效果,常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病癥的緩解,也可以用于霍亂嘔吐癥狀的治療,雖然這個方劑的中藥配伍看起來很多,但我們也可以從以下這4個角度來加以理解,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經典藥方。
1.化濕解暑
從這個方劑的命名上,我們就能知道,這個方劑中的君藥就是藿香。藿香能夠化濕解暑,其最早的入藥記載是在《名醫別錄》中,藿香帶有芳香的氣味,味辛性溫,主要歸入脾胃經和肺經,具有化濕、止嘔、解暑的效果。其實藿香是廣東的一味道地藥材,去過廣東的人,應該都會有這個感覺,那就是濕氣很重,常常會覺得悶熱,因此,會養生的廣東人,通常都會在做飯的時候,加入一點具有祛除濕氣的藥材,比如藿香、陳皮等,藿香能降能升,外散風寒、內化濕濁,功效非常強大。
2.解表散寒濕
方劑里的紫蘇和白芷具有解表散寒濕的效果,其中,紫蘇可以將皮毛里的寒濕給化解掉,而白芷則可以將脾胃里的寒濕得以祛除,并將體表受到的寒邪往外散去。看到這里,肯定有很多小伙伴覺得很奇怪,為什么要散體表的寒濕呢?其實,在夏季氣溫炎熱時,很多人都會習慣于吹空調,甚至還時有踢被子的情況發生,而這往往就很容易讓濕邪和寒邪有機可乘。
3.化痰濕、健脾胃
將半夏、茯苓、陳皮、白術這四味藥材相搭配,其實就是《和劑局方》里的另一個有名藥方——二陳湯,二陳湯被醫家認為是“化痰第一方”,后世的很多化痰藥方,幾乎都是在這一方劑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而在這四味藥材的基礎上再加入具有燥濕健脾作用的白術,就能更好地將脾胃里的痰濕給化解,讓氣機升降正常,進而治療病癥。
4.行氣化濕
自身濕氣太重,往往就會促使氣機運行不暢,所以,在化解濕氣之前,一定要先恢復自身的氣機運行,以免因氣機阻滯而造成濕氣排泄異常,對此,方中就用到了大腹皮、厚樸以及桔梗。其中,后樸是行氣的猛藥,具有很強的行氣效果,而桔梗歸入肺經,可以開宣肺氣,如此一宣一降,就可以將體內的氣機給打開,大腹皮這味藥材,其實就是檳榔的樹皮,也具有很強的行氣效果。
總得來說,藿香正氣散的治療思路是非常明確的,主要就是致力于將體表和脾胃里的寒濕給化解,而這11味藥材雖然功效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圍繞“濕氣”展開“工作”,幾乎可以將祛濕的所有方式都包含其中,比如淡滲祛濕、燥濕、芳香化濕等。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