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但凡是得了“虛勞”這種疾病,大概率都“在劫難逃”了。為什么呢?因為虛勞疾病要么是先天稟賦薄弱,要么是后天失養,要么是內傷外感等多種因素引起的,但是“虛勞”最讓人畏懼的是因為,它是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日久難以恢復”為主要原因。因此,在古代,凡是人們得了虛勞病,一般人的家庭也治不起,只能“聽天由命”了。
但是,我們偉大的醫圣張仲景,卻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深感民生疾苦,也深知治療虛勞如果藥材太貴,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那無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乎,張仲景創造性的將幾味極為普通的中藥,演變而成一個流傳千古的經典名方。而這個經典名方就是在被譽為“補虛第一方”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上“補氣第一藥”的黃芪,而成的“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都出現過,在《傷寒論》中,虛寒腹痛,“當溫之,宜黃芪建中湯”。而到了《金匱要略》里,黃芪建中湯主要用于治療“虛勞里急,諸不足”。那么,這個黃芪建中湯,既然是用于治療虛勞的,那么,這個方子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
據《金匱要略》記載,黃芪建中湯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上黃芪組成的。而如果熟悉張仲景經方的人都知道,小建中湯其實就是在經方之首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飴糖,增加芍藥的劑量而成的。桂枝湯是由“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組成的,然而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增加“芍藥三兩”,再加“飴糖一升”,就變成了小建中湯,小建中湯再加上“黃芪一兩半”,便成了黃芪建中湯。不得不說,這個黃芪建中湯本身就具備了調和營衛、燮理陰陽的妙用。
對于黃芪建中湯的奇妙之處,我們需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黃芪建中湯具有溫運血脈、通利心陽、補益心氣、調和營血的功能,甘溫以建中,旺脾以生精;建中又固表,陰陽共調補[1]。縱觀黃芪建中湯,全方諸藥相合可使脾胃健、陰陽和、營衛通、精血生,諸虛不足者得益,里急自亦除,虛勞諸癥便自愈[2]。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黃芪建中湯對于陰陽失調、氣血不足、營衛不和所致的病癥,頗有奇妙之處。
在現代臨床中,黃芪建中湯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虛勞和腹痛了,還可以治療陽虛便秘、陽虛感冒、冷風性蕁麻疹、心悸、水腫[3];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瀉,心絞痛,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癥,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疲勞綜合征[4];功能性消化不良,潰瘍性結腸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原發性痛經,先兆流產[5]等多種疾病。
無論是黃芪建中湯還是小建中湯,由于飴糖這味中藥,在很長時間都沒有走入中藥房,導致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難以發揮足夠的效用,因此,也有不少醫家在研究飴糖的替代品。比如有醫家認為,大量黃芪及黨參代飴糖之甘溫,同時輔以白術、橘皮加強健脾的功效[6]。另外,也有醫家發現,山藥與麥芽同用可糖化發酵成麥芽糖,從而代替飴糖行使溫中補虛的功效[7]。當然,替代品終歸是替代品,我們還是呼吁飴糖能夠早日回到中藥房的“藥屜”里。
總體來說,黃芪建中湯這個秘傳的千古名方,陰陽雙調、氣血并補、脾胃共健,只要是身體虛,都可以用它來攙扶,堅持一段時間,就能讓人吃嘛嘛香、身體倍棒。黃芪建中湯雖然是補虛的千古奇方,但也有不適合的人群,比如實熱病癥的人群,過敏體質的人群,還有孕婦,都不適合使用黃芪建中湯。
參考文獻
[1]徐重明,汪自源.黃芪建中湯方論淺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3):238.
[2]鐘耀文.黃芪建中湯臨床應用的規律探析[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蔣朱秀.黃芪建中湯臨床及實驗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雜志,2005,40(1):41-43.
[4]許文倩,胡英還,秦雪梅,等.黃芪建中湯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8,19 (1):66-71.
[5]關皎,顧晉億,王令珺,等.黃芪建中湯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4,45 (5):375-378.
[6]劉艾然,潘海燕.黃芪建中湯臨床應用經驗[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6,22(3):164-165.
[7]袁榮金,周天梅.小建中湯中飴糖的替代品探討[J].江蘇中醫藥,2020,52(3):76-77.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